笔趣阁

残月轩小说网>三国召唤之争霸天下 > 第十五章 九原虓虎二(第2页)

第十五章 九原虓虎二(第2页)

吕布这一组由吕布和吕玲绮、严氏、董卓、荀况、李斯、韩非、李由组成,荀况特意指示吕布找来了一个车厢加大的马车,将董卓藏在了里面,严氏则带着吕玲绮和李由坐在马车里,假扮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吕布则扮演父亲和车夫,荀子扮演向导,韩非和李斯则跟在车后假扮家丁。

荀况的设想很美好,可惜的是压根就没有用上。荀况作为上蔡县有名的大儒,虽然只有李斯和韩非两个弟子,但是日常教授过不知道多少学生,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前来听过他的课,荀况的名声早就大的过了他的想象。

当荀况带领吕布来到灈阳县城口的时候,看守县城大门的士兵刚好听过荀况的课,而且是这一整个小队的士兵都听过荀况的课。虽然荀况不记得他们,但是他们对于荀况上课时的样子仍旧记忆犹新。见荀况到此,他的两个弟子还在帮别人做护卫,士兵们拦都不拦,直接就放荀况和吕布等人进入了灈阳。

在灈阳休整了半天之后,吕布再次踏上了路程。这一路上,吕布算是见识到了什么叫读书人的实力。不管走到哪里,都能遇到那么几个认识荀况的人,这些人要么是听过荀况的课,要么是和荀况有旧,要么是拜读过荀况的大作,总之在荀况的加持下,几个人一路畅通无阻的到达了汝南最北边。

本来吕布觉得接下来恐怕要困难一些了,可是事实再次告诉吕布,在这个时代,大儒、名士的身份是很有用的,某些情况下甚至比他这个温侯的头衔还有用。

荀况根本就没考虑过陈国,带着吕布直接进了颍川郡。到了颍川之后,吕布便见识到了什么叫名士之间的交流。荀况只需要自报姓名,周围便有人恍然大悟一般的走上前来,嘴里还说着“原来是上蔡荀卿,在下是某县某某某,久闻荀卿大名,巴拉巴拉巴拉……”。

总之荀况进了颍川之后,就像是回到了自己家,这一路上不光没有受到任何刁难,甚至时不时的还有好酒好肉招待,吃的吕布都有些积食了。坐在车里的吕玲绮更是怀疑起了人生,难不成自己就不该跟着父亲学习武艺,该找个先生学习文化吗?

总之在荀况“上蔡名士”身份的加持下,一行人畅通无阻的走出了颍川。到了陈留国之后,认识荀况的人明显变少了,而且对于往来客商的盘查也严格了许多。吕布逐渐意识到,距离此行的目的地,陛下所在的陈留可能不远了。

刘协自然是不知道吕布这一路上的艰辛,对于吕布的动向刘协也没有丝毫的关注。刘协近几天正在愁,确切地说是在为大汉的未来愁。

在第二次召唤后不久,萧何和范蠡便联袂而至。也不知道这两人时不时商量好的,总之这两个人同时出现在了刘协的门前,跟随范蠡一起来的还有计然和文种。

在系统的探测下,刘协得知了计然和文种的五维,应该说不愧是青史留名的大人物,五维果然不是盖的。

“计然,武力73,智谋98,军事9o,政治9o,魅力95。”

“文种,武力75,智谋92,军事76,政治93,魅力9o。”

两人的五维即使是放在刘协身边的这群诸侯之中,也算得上是中上等的。尤其是计然,身为范蠡的老师,综合素质堪称一流人才,哪怕是文人不太擅长的军事都有高达9o的数值,怪不得能培养出范蠡这样的人才。在此之前,刘协见过的智谋和政治最高的便是曹操了,只不过现在的曹操还远远没有达到巅峰,距离一流人才还有一定的距离,和萧何、范蠡等人自然是没法比的。

“四位皆是当世之大才,还请几位教我,大汉的究竟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相同的问题刘协并不是没有问过其他人,但是得到的答案基本上都非常接近,不是说什么桓帝、灵帝昏庸,就是说外戚和宦官轮流主政,搞得朝堂乌烟瘴气,搅得天下民不聊生。

刘协还能不知道这些?对于诸侯们的这一套说辞,刘协可太清楚了,毕竟刘协现在有两个世界的记忆,对于这个时代的理解并不能以九岁孩童来看待。诸侯们说的有没有道理呢?有,但是不多。

所谓的桓帝、灵帝昏庸,宦官、外戚轮流主政这全都是表象,即便是真的任用这些世家大族的人来当政,也不见得就能取得多么好的成果,所以刘协认为,一定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这一切的根源,同时也是诸侯们不愿提起的根本。

萧何和范蠡对视一眼,互相用眼神交换了一下彼此的意见之后,决定先由萧何来说。

“陛下,臣以为大汉之所以会有如此气象,既不在于天降灾祸,也并非是前几位先皇昏庸,根本原因在于士族门阀垄断了普通人的上升渠道,导致大汉变成现在这般模样。”

“经过几日的交谈,臣以为范少伯、计文子、文少禽皆乃当世之大才,以各位的才能,官至两千石不在话下。可是有如此大才的诸位,却以经商为生,尽管范少伯家财万贯,可是仍旧难以和士人并列,在士人眼中,商人仍旧是那个地位最低微的类群。”

“看起来似乎是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但是实际上不管有没有董贼乱政,天下早就变成了豪强们的天下。察举和征辟更是被豪强们所把持,只有豪强子弟才能得到地方官员的举荐。同时这些地方官员也大多都是别的豪强家的子弟,豪强们之间相互举荐,使得无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到处都是豪强的影子,大汉某种程度上已经变成了豪强的大汉。”

“官场之上豪强们盘根错节,在这些官员们的家乡,豪强的势力更是根深蒂固,不可动摇。再加上豪强们之间彼此联姻,形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尽管历代先皇或多或少都有所察觉,但是豪强们的势力已经遍布天下,早已不是一朝一夕便能解决的事情。”

“陛下,臣以为以微臣之才能,即使比不上高皇帝时的萧相国,治理一州一郡之地也不在话下,可是尽管臣有报国之志,却因臣出身卑鄙,得不到地方官员的举荐,不得已以小吏的身份谋生。”

“倘若未来官场之人全都被士族豪门所垄断,那么陛下即使有心改变也无力回天了,到时候不论天下出现怎样的变化,陛下都将被蒙在鼓里,在豪强们精心编制的茧房之中虚度一生!”

“陛下,董贼的突起未必是一件坏事,现在天下纷乱,诸侯并立,天下再度陷入大乱,当此乱世之时才是陛下大有可为之时!豪强们虽然依旧根深蒂固,但是黄巾之乱已经使他们不能再忽略平民的力量。陛下,只要能获得天下百姓的支持,即便是和所有世家为敌,也不足为惧!”

身为官府中的小吏,萧何对于大汉的察举制和征辟制可谓是深恶痛绝,或许这两个制度初心是好的,在刚开始的时候也确实挖掘了不少的人才。可是展到现在,察举早就不是当年的察举了,征辟也远远不是当初的征辟,制度的僵化使得萧何这样有才能却出身卑微的人只能在底层苦苦挣扎,得不到赏识和重用。

“萧文终(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萧何的字号,这里将萧何的谥号当做萧何的字)言之有理,范少伯你怎么看?”

萧何是小吏,范蠡是商人,两人的身份导致两人对同一件事的见解必定不同,所以刘协不仅要听萧何的想法,范蠡的意思也同样重要。

“陛下,臣以为萧文终言之有理,臣只能为萧文终所言略微补充。”

“陛下,臣也以为大汉的顽疾既不在于宦官和外戚,也不在于先皇,正如萧文终所言,大汉之所以会变成如今的气象,症结便在于过于庞大的世家、豪强、士族、门阀。”

“臣乃经商之人,近些年来走南闯北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所接触。臣以为这所谓的世家,乃是祖上恩荫,这些人的先祖曾经立下过大功,获得了封地,在此封地之上逐渐繁衍生息,形成了世家。世家子弟不需要多么优秀,仅仅只需要达到一般官员的水平,整个世家便可保无虞,如果侥幸出现了一个可以媲美先祖的人物,那整个世家跟上一层也不是没有可能。”

“所谓豪强,倒不一定是先祖立过大功之人,也有可能是当地有名望之人整合了周边乡里,变成了豪强。此类豪强往往出身于同乡或者周边的几个村子,彼此之间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甚至这些人之间都是同姓,一个豪强族中可能只有一个姓氏是主要的,其他的姓氏也有,不过那些都是入赘或者依附过来的,算不上豪强族人。在臣看来,山阳李氏便是此种豪强。”

“士族和豪强又不太一样,和世家比较接近。士族可能祖上没有什么封地,但是往往有做官之人,而且这个官通常还不小。做官之后要做的一方面是巩固自己的官位,另一方面便是壮大自己家族的力量。”

“官员们为了巩固官位,不光是要施行仁政德政,更重要的是要笼络下属,交好同僚,攀附上司,同时壮大自己家族也少不了这些活动。于是在官员们彼此之间的活动之中,彼此的关系更加紧密,为了能更好的延续整个家族,彼此便会互相举荐,官官相护,最终成为世代为官的士族。”

“门阀则是世家、豪强以及士族的结合体,是光武帝中兴以来,和地主共享权力这一畸形制度下的产物。门阀不仅拥有豪强那样连片的土地,同时还有比世家、士族还强的垄断官场的力量。对于门阀来讲,在他们的封地或者在他们的家乡,他们便是那个真正的统治者。在这些门阀所在的地区,百姓们只知有豪强,不知有皇帝,陛下的政令更无法深入这些门阀垄断的地区。汝南袁氏、弘农杨氏、太原王氏便是此类门阀的代表!”

“在臣走南闯北的过程中,微臣现这些士族、世家、豪强们正在不断增强自己的力量,正在不断的尝试和其他士族、世家、豪强联合,或者吞并势力相对较小的同类,以此来壮大自身。陛下,如果不对现状加以解决,门阀必定是未来的主流,届时朝堂之上将再也见不到寒门,门阀子弟也绝对不会出任底层官员,大汉将彻底沦为门阀的大汉!”

“诚如萧文终所言,现在天下大乱,正式陛下大有可为之时,陛下何不趁此乱世,将正在形成的门阀制度扼杀在摇篮之中?”

萧何和范蠡的观点都直接将矛头指向了门阀,或者是正在变成门阀的士族豪强。对于萧何和范蠡的想法,刘协深表认同,天下大乱的时候自己确实容易浑水摸鱼,可是自己现在还在依靠着世家豪强,自己要怎么在世家豪强的支持下,去干掉世家豪强呢?

“陛下,臣以为对于士族豪强世家门阀,最佳的策略乃是远交近攻,拉拢那些可以拉拢的对象,依靠这些人去打击那些不被拉拢,站在陛下对立面的人。臣以为,核心的要义只有一个,那便是拉拢为主,打击为辅!”

“陛下,臣以为不可!”

刘协没想到,范蠡这看起来完美的计划,第一个出来反对的居然是范蠡的老师计然!

“陛下,秦国能远交近攻最后吞并六国的根本原因在于秦国本身的强盛,秦国的强盛使得韩、赵、魏等国不得不选择臣服,不断的割地,再加上和齐国遥远的距离,使得齐国产生了战略误判,最终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能顺利的实施。”

“陛下现在战将无非黄氏与李将军,谋士也莫过于我等四人,实力尚且有限,对诸侯们无法形成有效的压制。更重要的在于,由于董贼祸乱朝纲,导致陛下的威信大幅下降,陛下现在能用来吸引诸侯的手段非常有限,远交近攻很难顺利推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