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不得不说一句古代佃租的问题,一般是随着收成而变化的。
大多地主不会让佃农饿着,灾年会减租,甚至免租。
但也不会让佃农有什么结余,丰年会在一定程度上加租。
不然日积月累的,佃农就成了自耕农。
【所以,能让佃户吃饱的地主,就已经是仁善之家。】
主角带着下面人一起挣钱,在这个时代绝对是极少数的。
即使有人挣到钱,想做自耕农走了。
还会有无数人挤破头想进来。
但小自耕农对灾害几乎没有任何抵抗能力。
一旦遇到灾年,就会再次破产变成佃农。
然而灾年,你想作佃农也没那么容易了。
所以,在古代若遇到一个仁善之家,佃农们就会格外珍惜。
不说极尽谄媚,也是十分感念了。
();() 而主角比所谓的仁善之家给得多的多,这也是庄户们言听计从的重要原因之一。
接下来,我们再看月例银子。
很多大佬都认为月例银子是工资,但这一点作者不是很赞同。
因为作者觉得,所谓月例应该是零花钱。
工资是工作才有的。
主子不用工作,只按照身份地位给的钱。
个人觉得,不应该算是工资。
以贾家来说,丫鬟婆子长随是需要工作,但她们却都是奴籍。
有这层主仆关系,身家性命都是主人的。
所以并不存在雇佣关系,而是包吃包住的主仆。
那么这个月例自然也就不是工资。
给的银子,个人觉得都是零花钱的性质。
所以个人认为,月例银子不能当做那时候的工资来参考。
还有大佬提到贾芸贿赂凤姐,花了十五两银子,想说明银子值钱。
这里作者想说,办事需要看办的是什么事。
贾芸办的小事,花的自然就是小钱。
而且这件事里是有人情的成分在内,并非都是银子的力量。
铁槛寺有人求凤姐说句话,就花了三千两。
能说明银子值不值钱吗?
荣府在江南甄家存了五万两,三万两用来采买戏班,两万两购买帷幔。
能说银子不值钱吗?
银子的多少要看具体事项,并不能说明是否值钱。
一两银子大约五百块,可以当做作者的一个基本设定。
但作者确实不是也随便瞎写,而是结合了原著还有部分明清史料,才得出的一个大致结论。
还是那句话,银价在不同朝代,在同一朝代的不同时间段,还有不同地点等等因素影响下,都是在不停变化的。
所以,作者写的肯定没有那么精确。
但也不绝不至于像一些大佬想象的那么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