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对!管她是男是女,只要是能够轻徭役,减税赋的,都是好皇帝!我们都支持她!”
旁人纷纷点头赞同。
。。。。。。
第二项,修水利。
修水利向来是利国利民的功绩。不仅可以让当时受益,还可以泽被后世。
大唐从建立之初就很注重农桑之事,开始修复从隋朝留下来的那些水利工程,并且也自己修建了一些。武则天时期,全部修复和利用了这些水利工程。
一张大唐疆域图出现在天幕上,清晰的将武则天时期修复的水渠和河流标注在了地图上。
可以看出大部分是为了农业灌溉,比如升源渠、窦公渠、高泉渠、羊令渠等等。
也有少部分是为了航道的畅通,比如汴州附近的河渠,和泗州附近的新漕渠,都是为了将原来的河道连通到附近的大河,便利于航运通行。
总共十九处,都是在《新唐书·地理志》里可以找到的记录。
在这样大兴水利之下,当时的中原和江南的某些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些灌溉网。
镜头转过,可以看到江南连片的水田,阡陌交错。
更可见到秧苗青翠,在水中茁壮成长。
这个是很重要的,灌溉网是保障农田用水安全的基础。有了灌溉网的地区,粮食产能才会逐步提高,从而逐渐形成中心产粮区。
第三项,垦田。
穿着朴实的农人扛着利斧和锄头等物,砍掉荒地上的荆棘和野草等物。
然后一把火将这些烧成灰烬。
还要翻出地里面的根系,平整土地,挖出沟垄。
垦田简单的来讲就是开垦荒地,这在历代的封建王朝尤其是早期,那都是被鼓励的。不过唐朝的史书中没怎么记载民间的垦田数据和情况,所以武周时期到底增长了多少的田地,已不可考。
但从一个数字可以看出这项政策的实施情况。
那就是受田率。
众所周知,受田就是由国家分配土地给符合标准的对象。据考证,武周时期的受田率是26%以上,这个数字和贞观时期差不多。
但是!武周时期的人口户数有六百多万户,而李治刚登基那会儿,人口才三百多万户!
由此可见,这段时期大唐民间的垦田数绝对是不小的!
另外,整个武周期间,史书上只记录过一次饥荒,也可见当时的整个农业和储粮情况是很健康也比较充裕的。
。。。。。。
看到那些良田,西汉的赵过等人都脸上露出欣慰的表情。
他们对水利、垦田等都很了解。
如果一位君王能够有心于农桑之事,那不管如何,都堪称明君了。就像是先帝时期的文景之治,同样也是劝课农桑,轻徭役、薄税赋。
而桑弘羊等名臣对农桑之事也并不陌生,此时也在绝口称赞,尤其是桑弘羊这样对数字敏感的。
“从三百万户增加到六百多万户,几乎翻了一番,这可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
在他一旁的霍光也点头道:“可见当时的繁荣,乱世和贫困绝对不会让人口增多。”
所以,这位女帝陛下的确称得上是一位贤明之君。
但是在宋朝和明朝,这些位于唐之后的朝代,一些学子们却泛起了嘀咕:
“听上去,这武则天做得很不错啊,可我曾读过的书上,却说她是‘悖逆庶人,恣情奢纵,遂使农功虚费,府库空竭矣!’”
看史书,简直觉得武帝一朝,一直到玄宗登基前,那可是一副乱世的模样啊,感觉都快要亡国了!
到底哪种说法是真的?
在自家的书房内,欧阳修放在手中清茶,看向书案上自己参与编撰的《资治通鉴》,皱起了眉头。
。。。。。。。
除此之外,大唐的工商业同样有了很大的发展。
虽然当时的经济理论还没有得到系统性的发展,统治者们对于国家经济的认识也都处在一个相对蒙昧的阶段。武皇并不能像叶皇一样,提出很多开创性的经济改革措施。
但仅从当时航路的扩展以及不停新建的商市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经济,武皇一朝是提倡且开放的,而且成效很不错!
武皇坐于堂上,朝中众臣正在争议到底要不要对水陆的各个关口征收商业税。
有人反对,用的理由之一就是如今河流上的船只太多了,如果每个关口都设卡收税,那会大大的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