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大将军笑着接了话茬:“蔡郡守的赫赫大名,大梁朝堂无人不知。皇上既让你来,便是信得过你。蔡郡守不必自谦,缺人手了,只管张口。”
蔡郡守半点不客气,立刻道:“安顿百姓不是易事。要给他们分田地,帮着他们建房子。下官确实打算向大将军借些人手。”
左大将军:“……”
南阳郡出能人,半点不假。
陈丞相和冯尚书就不必说了,如今都是大梁中流砥柱。如陈瑾瑜汤有银马耀宗杨政等人,也都是精明干练的臣子。
眼前这个相貌丑陋的蔡郡守,更是人不可貌相。来了之后,一刻不停就开始忙碌起来。
左大将军放了大话,只得借出了两万人。
蔡郡守做事仔细,将这两万人按着原来的规制分了数百个小队。每队一百人,负责建一个村落的房子。
房子要建得快,还得防风保暖。零零总总的要求,写满了一页纸,被发到所有队长手中。哪一队建的房子出了问题,后续都能寻到这一队人。
左大将军也看了这一页纸,抽了抽嘴角,转头问刘恒:“蔡郡守以前在郦县就在这么当差做事的?”
刘恒昌一脸习以为常:“这都不算什么。大将军就等着看吧!最多年,归梁城就会成为大梁诸郡中最耀目的一个。”
没错,皇上亲自为归来的大梁百姓设了归梁郡。
百姓安顿的地方,就是原来的彭城。历经数年,空荡荡的彭城早已破败不堪。不过,原来的城墙修一修还能用。里面的屋子宅子有的收拾收拾还能住,不能住人的,也能拆些石木材料。
十几万百姓都安置在城内不太现实,蔡郡守便挑选出原来的彭城百姓,让他们先住进城内。
其余百姓,延着彭城建了一圈的村落。有左大将军麾下的精兵相助,砍树造屋的速度快得惊人。不过月余,村落便建出了雏形。
左大将军要领兵回朝,蔡郡守又厚颜找到了范大将军借人。
每座村子还得围一圈栅栏,还要挖水渠哪!
范大将军对着天子心腹爱臣,和气得很,痛快地借了一万士兵。
蔡郡守连连拱手道谢,顺便厚颜向范大将军请求:“村子建了大半,百姓们已经都住进去了。下官接下来要领着百姓们开荒耕田,养鸡养猪,种些蔬菜瓜果。种子都是皇庄那边长宁侯送来的,产量高得很。等百姓们自给自足了,多出来的就卖给军营如何?”
范大将军:“……”
番外之归梁(三)
蔡郡守离去后,范大将军对左右心腹叹道:“南阳是龙兴之地,人才辈出。这位蔡郡守,能得皇上器重,果然不是等闲之辈。”
可不是么?
这十几万百姓,来自不同地方,有的口音都不相通。在柔然各部落里被蹂躏欺辱数年,或逆来顺受,若性情呆木,或惊惧仓惶,还有一些格外冷漠戒备,就如刺猬一般随时都会扎人。比普通的流民更难管束。
左大将军带着他们一路从草原回来,路上全靠武力镇压才令他们老实安分。想让他们迅速安顿,开始崭新的生活,这是一个美好的期愿。真正实施起来,难之又难。
蔡郡守来归梁郡不过短短几个月,已经让百姓们都住上了屋子,组织百姓们开荒种田。最重要的是,慌乱的人心迅速地安稳下来。
蔡郡守其貌不扬,却是真正的能臣!
蔡郡守不知道范大将军对自己的评价如此之高。便是听到了,也只一笑,然后继续奔走忙碌。
归梁城内治安还好,安顿在城外各村落的百姓问题就复杂多了。躁动逃窜的都有,甚至还有暗中集结生乱兹事的。虽然影响不了大局,小事也得迅速处置。决不能让任何不良的苗头滋长。
蔡郡守之前在郦县,安顿流民的经验丰富。得先让百姓们都动起来,人一旦忙碌起来,就没空胡思乱想,也没精力惹祸了。开垦荒田就是一个极好的办法。
蔡郡守从边军“借”精兵,一来是修水渠建栅栏,二来,也是在用强大的武力震慑所有百姓,
恩威并济,刚柔并施,才是上策。一味的怀柔绝不可取。
朝廷对归梁城也格外重视。就像当年支持平州后来支持豫州一样,不停地送粮食粮种和各种物资。
蔡郡守也不客气,缺什么就写信去京城,找天子诉苦,向陈丞相求情,最后再向冯尚书哭诉。
然后,送来归梁的物资就愈发丰富,朝廷还送了不少精明干练的低等官员来。蔡郡守再能耐,也只一个人。有了下属班底之后,办事效率陡然高了许多。
昭平七年秋日,归梁城的百姓收获了第一批粮食。
已经抛荒了许久的土地,被重新翻田耕种,碧绿的玉米杆子上结出了丰硕的玉米,地下挖出累累红薯。
百姓们捧着自己种出来的粮食,激动喜悦之情无以言表,纷纷跪下向皇宫的方向磕头。
“皇上将我们救出来,还让我们过上了安稳日子。”
“蔡郡守说了,这半年里,我们吃的都是朝廷送来的粮食。是皇上给了我们一条命。”
“我们给皇上磕头,求老天保佑皇上平安康健,长命百岁。”
千岁万岁都是吉祥话,不能当真。长命百岁,才是百姓们最真诚也最质朴的愿望。
……
“皇上!归梁郡的蔡郡守送了奏折来。”
昭和殿里,愈发沉稳的陆舍人捧了奏折前来。
姜韶华略一点头,看了奏折后,露出欣然的笑意:“归梁郡这大半年里一直在开荒种田,今年是第一年秋收,产量不算高。不过,勉强也够百姓们吃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