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残月轩小说网>香江开局一百亿 作者落雪吃火锅 > 第088章 我的兰桂坊4K(第1页)

第088章 我的兰桂坊4K(第1页)

TVB的一众艺人前脚还在议论香江首富会如何花这几百亿,

后脚就成了首富的员工。

这种令人猝不及防的荒诞感,让不少人哑然失笑。

给首富打工,在香港,那也是种牌面。

在新的一年,这种无形的优越感提升,

让不少刚加入TVB的新人格外兴奋。

方鹤轩扩张的脚步并没有停。

新年过后,他的目光又转向了两年前就已经注意到的兰桂坊。

兰桂坊的名字一说来自街上多是贩卖兰花的小店,

也说是因为常有烂醉的海军士兵出没其间,由“烂鬼坊”而来。

也有说法称“兰桂坊”取兰桂腾芳之意。

“兰桂坊”三字中,“兰”、“桂”乃是花名。

“兰”是中国古代文人骚客所推崇备至的花中“四君子”之一,象征清高脱俗。

而“桂”象征着成就与荣耀,中国俗语中有“折桂”的说法。

“坊”是中国古代对市街、村里的通称,同时又有店铺的意思。

“兰桂坊”三字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意蕴,与香港大多数译囱英文的地名截然不同。

兰桂坊被香港人称为“老兰”,这是一种亲切的称呼。

后世的兰桂坊位于中国香港中西区中环,宽约20米,长约300米,

是由德己立街、威灵顿街、云咸街、和安里、仁寿里及荣华里构成的一个聚集大小酒吧与餐馆的中高档消费区。

20世纪5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商业高速发展,夜总会文化开始在香港流行,

直至70年代,香港夜生活文化依然以中式夜总会为主,与酒色财气没有那么强的联系。

但经历经济起飞、商业高速发展后,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日式夜总会在香港风行一时,影响力完全盖过中式夜总会。

随后,卡拉OK传入香港,夜生活文化进一步年轻化与普及化。

1980年,深圳特区正式成立,300万内地劳动力在深圳及其周边城市受雇于港资公司所开设的工厂。

深圳的出现,使得曾经支撑东方之珠主体经济的轻工业和电子制造业从香港移往内地,

而金融业和服务业则从更加发达的地区悄然涌入香港,占领了经济结构的大半江山。

1985年,汇丰银行总行在中环落成,那是当时全世界最昂贵的建筑物。

在此之前的两年,港币开始与美元挂钩,同时西方新移民大量涌入。

据港府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在港美国人的数量开始超过英国人。

1978年,莫尼卡·马瑞勒夫人在兰桂坊开了一家时尚饰品店——“BORSELLINA”。

这家时尚饰品店的开张使兰桂坊开始改头换面,充满欧陆风情的酒吧与的士高四处林立,陋巷逐渐成为了城市的文化特区。

之后,一间名为DiscoDisco的娱乐场所在德己立街开张以后,兰桂坊一带的消费场所迅速增加,

早期的店主差不多全是外国人,后来变成三分之二是华人,建有各类食肆酒吧50余间。

“兰桂坊之父”,创始人盛智文说:“越来越多的朋友向我抱怨,在香港找不到轻松的喝酒场所,那时候香港的传统是,下班喝酒就要去豪华酒店的行政酒廊正襟危坐。”

意识到香港找不到消遣的地方,于是1983年,他在香港一处花摊和传统湿货市场附近开设了加利福尼亚(Cailfonia)餐厅,

这家餐厅迅速蹿红,并随之开启了兰桂坊地区的发展。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赚到钱后的盛智文信心大增,他花了超过3000万港元买下了餐厅所在的整栋楼。

经过一番改造,大楼由原来的写字楼变成了集餐饮、KTV、酒吧、夜店为一体的娱乐场所。

后来,他又陆续投入重金将中环的这条普通的小巷改造为全新的兰桂坊。

经过40多年的发展,这条曾经的小巷已经发展成为香港最具特色的酒吧街“兰桂坊”。

由此,兰桂坊逐渐变成一处闻名港内外的文化娱乐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