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分钟后,张启在夜色的掩护下,从村西北的警戒缺口,悄无声息地摸进了被鬼子占领的村子。
村里原本有百来户人家,但是大战一起,村民们便纷纷逃亡一空。
也不知道他们拖家带口的能逃去哪里,大约不是往西去了浙江,就是向北进了苏州,或许还有一部分则涌进了租界。
现在,经过连日大战反复争夺,整个村子基本上已经被摧毁了,90%以上的房屋都成了瓦砾堆,看起来就像一个个瘆人的坟包,只有村西南还有几栋房子勉强坚持了下来。
其中一栋原本有三层、现在只剩下一层半的小洋楼,算是保存得最好的,那楼里灯火通明,貌似就是这支鬼子的指挥部。
张启的动作迅疾而隐秘,他借着夜色和残垣断壁的掩护,快速地向那栋残存的小楼摸去。
向前走了大约50米,巷子前方拐角处闪过一道手电筒的亮光,以及两人并排而行的脚步声。
这时张启再要躲避已经来不及,便只好抢先来到拐角处,用一口似是而非的名古屋口音沉喝道:“什么人,口令!”
两名日军闻声先是微微一愣,随即便回道:“南望——回令!”
回答他们的是两把如闪电般划来的军刺,下一瞬他们的咽喉就被军刺切开了,还没看清对方的长相就回归了天照大神的怀抱。
这两个鬼子一个是伍长(下士),另一个是二等兵,两人的武器都是上了刺刀的三八大盖,其中那伍长的腰间还多了一把做工粗糙的士官刀。
张启一手一个将尸体拖进了旁边的废墟里,然后开始摸尸。
幸运的是,这次他在鬼子伍长的黄色小挎包里找到了一小块牛肉干,虽然只有给他塞牙缝都不够,但也聊胜于无。
狼吞虎咽地将那块牛肉干吃掉,又摘下鬼子伍长的水壶一口气灌了大半壶,这才感觉胃里舒服了不少。
接着就开始扒那个鬼子二等兵身上的衣服和鞋子,然后往自已身上套。
鬼子二等兵的身高不到1米7,而张启的身高是1米72,尺码有些小了,穿着会有些紧。
但现在可不是挑三拣四的时候,有的穿就不错了!
换完装后,张启缓缓舒了口气,然后拿走了鬼子伍长的步枪,背在身上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
绕过拐角,往前走了十几米就出了这条小弄巷,巷口外是一块两个篮球场大小的晒谷坪。
紧挨着晒谷坪的西面,是已经被夷为平地的公堂,南边就是那栋亮着灯光的小洋楼了,小楼四周有一圈还算完好的围墙,围墙的大门正好面向晒过。
现在,晒谷坪的四周扎了十来个军用帐篷,鬼子们就地取材,用那些从附近房屋废墟里捡来的木头在晒谷坪中间燃着一个大篝火堆。
火光熊熊,驱散了附近的黑暗。
在鬼子营地的四周,包括那栋小楼外围每隔十几米就有一个鬼子兵在站岗放哨,而村中的里弄巷子里,还不断有巡逻的士兵来来回回。
他们两两一组从营地里出发,沿着弄巷巡视村中各处,尤其是通往村口的路线上,巡逻尤为紧密。
整个营地里有只有两个地方有灯光,一个是帐篷群里一个涂着红色“卐”的帐篷,那里估计是个日军救护站(日军称包扎所)。
另一个,就是那栋还剩下一层半的小洋楼,它的一楼大厅里点着一盏煤油汽灯,照得里面人影幢幢。
张启藏在离着小楼五十多米远的一处残墙的阴影里,默默地观察着了好一会,现在他基本上确定,村里的鬼子总共大约有100人左右。
这其中,包括帐篷里和四周站岗、巡逻的鬼子,加起来大约是一个步兵小队50多人。
一个携带着一门97式90毫米迫击炮的10人小分队,一个不到10人的运输小分队,加上小楼里的中队部,连军官、通信分队和勤务兵,加起来大约有20来人。
这也印证了张启之前的判断——村里内外的鬼子加起来差不多300人,这就是一个加强中队的兵力,只是兵力损耗确实也不小。
所以他确定,那栋残缺小楼就是这个加强中队的临时中队部。
“鬼子指挥官还真是狂啊,才区区不到300人,就敢跟桂军一个师放对!”
他不知道的是,由于桂军连日大战伤亡大半,已经于晚上八点全线撤退到京沪铁路以南、苏州河以北的区域休整去了。
现在接替他们171师防守老人桥阵地的,是中央军第57师的一个不满编团。
这时,紧挨着小洋楼西侧的一栋瓦房里隐隐有炊烟升起,张启吸了吸鼻子,闻到了一丝让他垂涎欲滴的鸡肉香,然后一股胃酸完全无法抑制地直往上冒!
“咕噜!”张启好容易才把这股胃酸带来的不适压下去,然后轻轻吁了口气,心道:“大吉大利,今晚吃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