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殿内,随着皇太后最后的挣扎化为无力的叹息,终于大事已然。
岑思卿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帝王之气:“传朕谕旨!”他顿了顿,让每一个字都清晰有力地落在众人心头:“皇太后承认涉嫌谋害荣妃,更有企图弑君篡位之恶行,实属大逆不道。自即日起,特将皇太后暂行安置于裕华宫,严加监护,未经朕之亲允,任何人不得擅入探视,违者严惩不贷。”
言毕,岑思卿语气稍缓,但依旧坚定:“另,关于荣妃自戕一案,今朕决定,重启此案,务求追根溯源,还原事实真相。待一切证据确凿,朕将依据律法,公正裁决。”
话音刚落,几名侍卫应声而出,迅上前将皇太后包围起来。皇太后见状,脸色苍白如纸,但她并未挣扎,只是用复杂的眼神看了岑思卿一眼,那眼神中既有不甘,也有无奈,更多的则是对自己命运终结的接受。
最终,随着裕华宫的大门轰然关闭,一场权力的风暴似乎也终于随之平息。
***
都察院在岑思卿的严令下,重启了对荣妃自戕一案的深入调查。
终于,荣妃脖颈上那条曾被忽视的勒痕,得以公之于众,成为了荣妃惨遭他人毒手而死的关键证据。
随着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整个宫廷为之震动。岑思卿为了安抚逝母在天之灵,将其追封为荣安皇太后,让她的名讳与哀荣永载史册。
待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岑思卿心中却仍有一事挂怀。虽然如今真相大白,冤屈得雪,荣妃的离世却仍如同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岑思卿的心头,是他曾经童年时的噩梦,亦是他过往十三年难以言说的隐痛。
轻轻推开裕华宫那扇沉重的宫门,夏至安静候于殿外。岑思卿步入宫内,独自迈向正殿深处。
殿内光线柔和,岑思卿再见到皇太后,觉她那双凌厉的双眸,还透着西陵氏固有的傲慢。但细察之下,却不禁注意到,眼前之人已在短短数日之内明显苍老了许多。
皇太后见岑思卿步入,并未起身相迎,而是直接开口不客气地询问道:“逸祺呢?你把他带到哪里去了?”
岑思卿面对皇太后的审视,面容宁静,语调平和地答道:“先帝遗留下的嫔妃众多,儿臣已细心为十弟觅得一处妥善之所,母后大可宽心,无需再为此事挂怀。”
皇太后冷哼一声,缓缓站起身,突然问道:“岑思卿,你知道本宫此生最后悔之事是什么吗?”
岑思卿淡然一笑,他无心探究皇太后此刻的追悔。
“本宫悔之莫及,”皇太后声音中带着几分复杂的情绪,“当年在处置荣妃那个贱人之时,未能痛下决心,将你也一并铲除。那时,本宫误以为,只要依慈懿皇太后之命,隔绝你与先帝,再借兰英之手加以钳制,你便终将难逃一死。”言罢,她嘴角勾起一抹自嘲的笑意。
说着,皇太后缓缓步向岑思卿,继续道:“岂料,你的命还挺硬。我就知道,本宫当年一念之仁留下了你,便是留给本宫自己了一个后患。”
岑思卿嘴角轻扬,目光坚定地迎向皇太后,轻声问道:“所以,昔日往我药中掺入冰蚀之毒,确为母后所为?”
皇太后冷笑一声,反问道:“你又何必明知故问?”
面对皇太后最后的倔强与傲慢,岑思卿轻轻叹息,说道:“儿臣今日来此,是想告知母后。逝母荣妃一案已经查明,确系被人谋害而死,并非自戕。”
皇太后闻言,冷笑更甚,满是不屑:“那又如何?一个死人罢了,纵使你为其昭雪、追封,亦无法挽回一切,更无法让她与先帝同穴而眠。”言罢,她目光锐利地望向岑思卿,语气中充满了宣告:“唯有我,这前朝之皇后,今朝之皇太后,方能配享与先帝共陵的殊荣!”
岑思卿眼神淡然,平静地回应着皇太后挑衅的目光,语调中不带丝毫情绪:“无所谓。我母亲荣妃这一生,本就不应被皇权和恩宠所束缚。我亦从未想过要将她安葬于父皇陵寝之侧,以求虚名。”
“哼!”皇太后冷哼一声,目光中满是对岑思卿的不屑与轻蔑,她步履庄重地走回自己的凤位。稳稳坐下后,她冷冷地问道:“如此说来,你今日此行,莫非是要以此为由,来问罪于本宫?”
岑思卿含笑摇,语气平和却暗含锋芒与嘲讽,回答道:“母后多虑了,儿臣怎会如此不孝?无论生何事,儿臣自会竭尽全力,保住您这个皇太后的头衔。毕竟,如此您将来方能与父皇同眠于陵寝之中,共享后世香火,不是吗?”
皇太后闻言,脸色瞬间阴沉下来,那双凌厉的双眸中怒火中烧,仿佛要将岑思卿吞噬一般。她猛地一拍凤椅的扶手,呵斥道:“岑思卿,你竟敢对本宫出言不逊!”
岑思卿依旧保持着那份淡然与冷静,他缓缓上前几步,目光与皇太后直视,没有丝毫的退缩。他站立于空旷无人的大殿中央,嘴角勾起一抹略带挑衅意味的微笑:“那又如何?”
皇太后以为自己听错了,正当她诧异之时,却又听到岑思卿的声音清晰地说道:“今日,儿臣便是对母后您出言不逊了,试问,这天下,又有何人能治本天子的罪呢?”
闻言,皇太后眼中闪现一抹错愕,却又很快恢复了平静。她只能沉默以对,作为维护她最后尊严与体面的唯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