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完了礼仪的事情接下来就是正正规规的朝议了,在古代明朝例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基本上整个国家的大事小事都要上书中央,由中央领导批示这才归下面说了算,地方职权的能量是很小的,特别是在朱元璋不喜欢地主将他们当成敌人后设立了一系列的特务机关,中央集权的效应更加增强了,这也大大加强了朝廷运作的负荷和皇帝的压力,基本上什么事情都要上书一道让皇帝瞧瞧做下批示,因此明朝的皇帝中还有因为太过认真而累死的皇帝,比如明朝的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
所以此时在朝会上各种事情都有人报了上来,李建城一听顿时就头大了,就连登州某个地方某某县要搞什么水文建设这样的事情也上报来了,各个地方的什么屁大点的事情也都报如潮流,李建城都有些觉得这是这些朝臣们故意刁难自己的!事实上确实有这样的意思,朝臣们见皇帝初登基就如此不务正业荒唐的住在了工木作坊场里,早就老大不满,所以商量一番准备用各种国家事宜去淹没皇帝,皇帝拿不出办法,他们在提出让皇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话这样皇帝也就没有借口了。
明朝的精英们玩的是先礼后兵之计,但是历经现代大街小巷的李建城也不是那么好对付了,李建城想出一招釜底抽薪之计,李建城道:“停停停,你们都先停下来,朕听了众位卿家说了这么多好像都是些待处理的事情啊!难道就没有什么有建设姓的意见吗?”
群臣听了李建城的话都是一愣,他们都不明白皇帝所说的‘建设姓意见’到底是什么意思,礼部尚书孙慎行道:“请问陛下,这…何为之‘建设姓意见’?”
对于李建城口里蹦出来的新词群臣们表示很是不理解,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李建城笑了笑,就怕你不问啊,李建城道:“朕的意思是,你们看啊。朕才刚刚登基,整个国家也才刚刚摆在朕的脚下,各种大事小事都等着朕去处理,但是这些事情中难道就没有一个先后之分吗?所以朕思考着这事情是不是应该先由整体在辐射到局部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先给国家的未来制定一个好的、整体的发展方向呢?你们觉得如何!”
皇帝这么一说下面的大臣们都开始议论起来了,皇帝的话虽然新颖但是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在中国古代有一个怪现象,那就是什么事情都得有道理,他们做任何事情,哪怕是造反也得打出一个大义,一个道理出来。
李建城的话也让那些想要提醒皇帝多顾国家的一批人比如说刘一景、杨凌、左光斗这些人迷茫了起来,看皇帝的态度他们准备的一番说辞好像有点不合时宜了,方从哲也一直在观察着皇帝,作为一个满朝党争林立的朝堂上这个唯一保持着中立的人可以在首辅的位置上坐到现在可见这人对政治的敏感,他一直在考虑皇帝是不是真的有自己的想法,这对他很重要。
此时的李建城非常失望,这就是古代的政斧啊,合着这些人从来都没有考虑过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这样能富国强民那真是出了鬼,要知道问题永远是解决不完的啊。李建城叹气的模样也被杨林等看在眼里,这些人是忠臣啊,虽然刚才他们还准备呵斥皇上的不顾学业的事情,但是此时皇帝表现出的忧国忧民之心也是深得他们喜悦了,为了不打击皇帝的积极姓杨凌站出来说道:“微臣觉得陛下所言有理,素来国家大事先由国家才到地方,制定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微臣觉得是很有必要的!”
东林党虽然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好名声,但是东林党的教义是好的,因为他们是唯一一个在党内高宣注重实学的党派。这是值得赞扬的,起码在当时的朝代是很先进的思想!杨凌的声音让众大臣们都安静了下来,杨凌的赞成也并不让大家反感,一切在没有利益明显的目标前,制定一个国家级未来计划这样一个提议,没有什么人会站出来反对的。群臣们都开始高呼皇上圣明。
内阁大臣韩旷此时站出来道:“陛下高瞻远瞩实乃我大明之幸,只是这具体的发展方向到底要向何处思考呢?还请陛下试下!”
韩旷站出来说了这样一句话,杨凌和左光斗等人都皱了皱眉头,这帮皇帝分忧思考国家方针不正是他们做臣子的责任吗,这韩旷怎么还转头问皇帝,这种明着的试探实在是太过分了,这有种想让皇帝下不来台的意思啊!
毕竟皇帝的年龄摆在那里,而且很多人都知道皇帝学习的东西都实在太少了,此时能说出这些话来就已经让那些明白事理的大臣们觉得了不起了,韩旷的行为就有点探底的嫌疑了,这实在是有些恶劣了,但是这在李建城看来却是很不错,问我就好了,就怕你们不问。
李建城到底也是个孩子,自我表现就是所有孩子的本能,李建城道:“一个主体的国家发展计划自然也是建立在一切以民生发展问题为主的事实上来进行地,也就是说一切以人民为主。朕前些曰子看了看我朝历来的发展大事,朕注意道一个问题,那就是从嘉靖年间开始我大明的农业整体都在下滑,特别是在近二十年来各地简直就是灾情不断农田大量流失,从而又让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就以现在来说整个大明的流民已经占到总人口三层以上,在这么下去众爱卿可以预见未来的结果了吗?所以当务之急的国家政策得往这方面进行评估、预计和统筹解决方案!”
李建城说出了这么一段话,最后又打出了几个新词,又让这些明朝的精英土鳖们吃了一惊,一些一心为国的人却为之振奋,那些真正看到国家问题的人也为之吃惊,明朝农业的衰退就相当于是国力的衰退,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很少有人将其提出议程的,而且就算提出了也引不起重视。
都察院御史左光斗道:“陛下所言甚是,近几年朝廷流逝田亩众多,先帝就是预感百姓辛苦才大量减免赋税,但是光光只是减税也不是长久之计,税务的消减预示着财政的或缺于国家安定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还需想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正真的大问题总是有人可以看见的,只看其是不是会被重视了,李建城对于左光斗的话很满意,看来这是个人才啊,李建城偷偷问了王安这人的名字,王安告诉他这就是左光斗李建城点头看来确实是个忠臣啊。
有人赞同就有人反对,新上任的史部尚书周嘉谟却说道:“陛下微臣觉得此事尚有不妥,这农田和流民的问题素来朝廷也没有放下,只是近几年来确实天气不好这才导致大多农田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只是这也是天气的问题,想来只要年景回好这些问题也就因势而解了,而且就算要防,又要如何防呢?素来农田就是那么种的,不是水就是土然后就完全看老天爷的意思了,只有等灾害发生了朝廷才能得到消息,而且就是预先知道了各地哪里会受灾这…他也还是会受灾,到了那时候朝廷也只能开仓放粮了,所以这预防天灾之事素来也就没有好的法子了!”
李建城听了他这么说眼睛都眯起了了,我靠这是什么人,这简直就是17世纪的‘现实主义’者啊,解决不了就是解决不了了!李建城最恨这种人了,他道:“那照你的意思,这事就不用管了?”
李建城语气,叫人听着古怪,周嘉谟也觉得古怪他道:“陛下微臣不是此意,只是这事素来就没有好的方法,而且只要年景好一点农田自然也就会恢复了!”
周嘉谟的话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其实这也不能怪他们,事实就是如此,就算你今天真的知道某某地界要受灾你又能怎么样,还不是开仓放粮先喂饱他们,但是也不能喂一辈子啊,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吃得也就那么多,百姓还得流离失所,一切都看老天爷的意思!
李建城阴着脸道:“那要是这种天灾会持续个几十年越演越烈呢?”
群臣们一听李建城所说都是大惊失色,有人当即就到:“陛下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呢?想来这灾害也就是一两年的,只要年景回好就能恢复以往,我大明万世永昌,陛下无须多心啊!”
无须多心,你明朝就是这样灭亡的,李建城当然不会说这个,他道:“你们知道汉朝那万里江山是如何灭亡的吗?”
李建城这么一说群臣再次沉默,不少人都冷汗直流,确实就和李建城说的一样,明朝要是这灾害持续不断还越演越烈那真的是要重顾汉朝老路了,汉朝也是流年不利持续的自然灾害不断,导致百姓没有吃食所以爆发了黄巾起义,这和李自成搞农民起义差不多都是一个意思。
看着这些人沉默了李建城就道:“所以这件事情我们必须重视,不能等事情真的发生了的时候在去解决,必须得有一个预备方案。朕想了想有两个方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众人一听目瞪口呆这样的大问题皇帝不但想到了,居然还有两个解决方案!所以人都竖起了耳朵都想听听这皇帝有什么方案可以解决这个千百年来人们都只能忍受的问题!
李建城看他们这副模样,也乐得装十三,他道:“第一就是迁移百姓。将因为水和土受灾的人想办法给他迁移到水好土好的地方,国家政策方面要在这方面起到重视,给与最方便的条件执行!这个作为方案,具体往什么地方移在行讨论。这第二条嘛,就是搞增加新型农作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