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国荣还提到,许宁在谈判中提出了与欧洲互认中小型飞机适航证的建议。
丁志恒对此表示赞同,并毫不犹豫地批准了轰油6的调配请求。
“我们相信许宁的能力,值得冒这个风险。”
丁志恒深知调动军用装备需要高层批准,但他坚定地支持这一计划,并强调对等互认的重要性。
他赋予戴国荣充分的权限,在不影响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可以调用所有相关资源来推动项目进展。
事实上,许宁重生后的时代里,华夏航空工业最显着的优势并非仅在于技术创新,而是在于科工委掌握了民航型号展的主导权。
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式,使得资源能够更高效地被利用,促进了航空工业的展。
为了进一步缓解戴国荣的担忧,丁志恒再次肯定了他的决定:
“这是难得的机会,我们要勇敢抓住它。如果有任何问题,责任由我承担。”
老上级的一句话,让六十几岁的戴国荣心中激起了久违的激情,仿佛瞬间回到了热血沸腾的青年岁月。
“是,保证完成任务!”他坚定地回应道。
接下来的那个晚上,丁志恒忙得不可开交,电话一个接一个,不知叫醒了多少还在睡梦中的人。
第二天下午,一架崭新的轰油6加油机缓缓降落在阎良机场,并迅被送入总装车间进行改装。
幸运的是,飞机的管路和控制系统已经相当完善,只需做些小改动。
不久之后,又有一架波音737-3oo从远处飞来,停在了跑道上。
这架来自盛京的飞机虽然外观与普通民航客机相似,但尾翼上的国旗标志表明了它的特殊身份——这是空34师用于运送要员的专机。
许宁刚检查完轰油6,看到这架波音737有些疑惑。
谈判规格虽高,但戴国荣的身份已然足够,不应该有更高级别的领导到来。
而且这次的安保措施也远比上次在北陵机场时严密。
当飞机舱门打开,走出一群熟悉的面孔时,许宁的疑问得到了解答。
他的师姐姚美玲以及曾经共事过的林欧华出现在眼前。
“师姐?林工?”他惊讶地喊了出来。
“许博士!”姚美玲看到许宁后露出笑容,步伐轻快地走过来,保持着一份端庄。
而林欧华则显得更加热情,几乎是跑下舷梯,急切地与许宁握手问好。
新年伊始,林欧华见到许博士时难掩喜悦:“新年快乐,许博士,真高兴能再次与您并肩作战。”
在航空工业领域,林欧华是少数几个依旧尊称许宁为“许博士”的人之一。
他不仅因为习惯如此称呼,更因对许博士怀有深深的敬意。两人共事已久,这份情谊深厚而持久。
自从许宁和姚美玲加入6o1研究所后,林欧华带领的数字化研团队逐渐崭露头角,从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小组成长为研究所的核心力量。
可以说,许宁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林欧华的职业轨迹。
“师弟,好久不见,新年快乐。”
姚美玲随后走来,自然地站在了林欧华对面,与许宁并肩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