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余这几年一直学习如何统筹管理自己手底下的工坊,如今他去浙江,完全不会影响禹州这边几家工坊的继续运作。
就在姜余和顾文承二人离开禹州的时候,禹州百姓夹道欢送。
姜余坐在马车上,透过车窗看着后面越来越远的百姓,眼眶忍不住有些红。
顾文承把姜余揽在怀里,“他们这样相送,就证明咱们这些年在禹州没有白费工夫。而且只要禹州本地的产业在,禹州就不会沉寂下去。”
姜余点点头,“我知道。可是,我就是难受。”
顾文承轻笑一声,一手拍着姜余的背。
他的小余啊,心肠最软了,而且看谁都会把对方往好处想,但同时有个是极其聪明的人。
姜余抽了抽鼻子,道:“那些人其实都是来送文承哥你的。因为文承哥在禹州这些年,对禹州的百姓做了不知道多少好事。”
姜余双手捧在心口处,“我刚刚听到那些百姓嘴里喊着文承哥的名字,我真的好高兴,文承哥真的一如当年承诺的那般,变成了一心为民的好官。”
姜余一边自言自语的说着,一边在顾文承怀里找了个舒服的姿势。
姜余看起来真的很开心,嘴角的梨涡很可爱。如今已经长成青年的姜余,此时露出了少年般的姿态。
顾文承脑子里阴暗的想,这样天真善良的小余,他果然很喜欢,他想要小余一辈子陪着自己。
要知道“民贵君轻”中的“民”,在古代社会通常指的并不是平民百姓,而是士大夫。在他上辈子那个世界,往前倒古代社会,宋朝时期基本上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到了明朝,皇帝废除中书省,给儿子分封地,使朝廷变成了皇帝的一言堂,这才有了后面的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导致拱卫皇权的武勋贵族彻底没落,文官集团的迅速崛起,也加剧了皇权与文官集团的矛盾。
后面清朝时期,因为政权特殊的原因,当朝皇帝不信任汉人,但是皇室一部分宗亲却希望恢复早期的八王议政制度从而反对皇帝,后续出现军机处则是封建君主专制的顶峰,皇权也达到了顶峰。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如今顾文承身处的官场,从历史上来细扒,都能找到出现过的类似情况。
顾文承这些年往外头的钱可没少送,关系也没少拉,但是他在姜余心中,依旧是那个坦荡正直、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的顾文承。
顾文承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大,“小余喜欢我这样吗?”
姜余的耳朵慢慢变红,他抬头认真的看向顾文承,“嗯,喜欢你。”
顾文承被姜余又一次直球击中,他努力压下自己内心的喜悦,问:“可是,若是你有一天发现,我可能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完美呢?”
姜余回答,“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人啊。就连圣人都会犯错,若是文承哥你要求自己不犯错那也太苛刻了。而且,我喜欢的是文承哥你,无论是你的哪一面,我都会喜欢。”
姜余说着就有些不好意思的笑笑,“其实我也知道自己有很多缺点,但是文承哥你也一直都在包容我,所以我想……唔!”
姜余一下顾文承吻住,他惊讶的瞪圆眼睛,似乎对顾文承举动十分惊讶。
良久后,顾文承把额头抵在姜余的额头处。
姜余感觉到了顾文承身体某处咯自己的小肚子,他一动也不敢动,如今车夫就在外面驾马车,万一听到什么动静就不好了。
“乖,让我抱抱。”顾文承道。
但是过了一会儿,那种微妙的触感丝毫没消下去,姜余总觉得顾文承会被憋坏,他咬了咬牙。
“不如,我帮你吧。”
顾文承呼吸一滞,“怎么帮?”
姜余用实际行动告诉顾文承,他表情严肃,“这样帮。”
顾文承:……真是要他命了。?
太恶心了
去上京城的路上很无聊,如今从禹州去坐船的那一段路还好都是水泥路,赶路不仅比以前快了不少,也比土路要平稳。
马车行驶在水泥路上减少了颠簸感,使旅途轻松了很多。
一个多月后,初冬之时顾文承和姜余二人到了上京城。
在禹州的五年时间,因为顾文承在外任没法回来,所以顾家父母只是去过三次禹州小住,后面又回到了上京城。
接下来顾文承和姜余要去浙江,路途更加遥远,顾家父母就更没法跟着。
回来的这几天,姜余和顾文承两个人除了陪伴父母之外,顾文承开始和之前京中的故交联系,尤其是老师刘嵩,刘嵩和顾文承谈了很多两个人没法往信上写的朝廷上发生的事。
而姜余则是开始跟跟着众人看上京城的工坊如何,尤其是最新发展的玻璃工坊。
一日,天气不错,姜余和顾父顾母在院里边晒太阳边说话。
姜余道:“爹娘真的不和我们一块去浙江吗?”
顾母看着姜余,“我和你爹在上京城挺好的,文华那小子心眼好,如今他把你们二伯父和二伯母一块接来上京城了。我们平时就在庄子上种种田,说说话,日子过得滋润的很。”
顾父坐在一旁,手不停的编框子,“如今庄子上的猪养的可好了,还有不少人家直接去庄子上预订猪,过年过节时都不够卖的。”
姜余听着父母的说话,脸上露出笑容,“那是爹你把猪喂的好,若不是猪不好,肯定不会有人家上门预订的。”
顾父听到姜余这话,笑的合不拢嘴。
顾母握住姜余的手,悄悄问他,“你们回来这些日子,我一直没问。文承欺负过你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