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些年的评判和比较中越来越力不从心,我觉得很累,也的确感到很挫败。
“我很难在所有方面都做得优异,一旦我在某方面不如别人,就会感到不舒服。所以我越来越少地去尝试不擅长的东西,因为尝试意味着踏入陌生的领域,而陌生便有挑战,有可能做得好,也可能做不好,若是做不好,就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可能是因为这样,我越来越沉默了,不喜欢也不擅长和别人互动,很多时候我都是那么平庸,尤其是职场这种需要自我表现的地方。”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他已经越来越懂得自我分析,越来越敞开自我。
所以我认真地听,没有插话,认真地感受他的感受。有一些句子,虽然他说得平淡如常,但却十分有力地戳中我的内心。
比如母亲的白眼,父亲的辱骂,还有那一屋子的人。
那是一种刺痛的感觉。
虽然他说自己对于身体的疼痛已经没有记忆了,但是父母的这些态度,却深深地扎在了他的心上。
人有自我保护机制,碰了火,方知烫,于是学会了不碰火。人的心理也是如此。
这些态度扎得他疼,他要躲避这种感觉,就得按照父母的意愿和期待行事,这样才会得到好评价。
而这些评价直接塑造了他对于自身的感觉。
白眼,意味着“我”是一个令人嫌恶的小孩,辱骂意味着“我”是一个愚蠢的人。
尽管这些感觉因为他后来的努力有过稍许改变,但是家庭中负面评价的反复使用,使得这些感觉一次又一次地被唤醒和加强。
以至于在后来的成长中,他已经习惯成自然,内化了这种方式。哪怕父母不再打骂他,但他与周围的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仍是评判与被评判的关系。
这是一种紧张的关系,不安全的关系,他无法信任这个世界,自然也无法敞开自己,去拥抱它。
所以他总能敏感地在一个新环境里辨认出那个具有话语权,可以评判自己的人,要去赢得他她的认可,这几乎成了他的自动反应。
既害怕又勉强地迎合着,这就是他过往二十几年的生活。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他见到领导就会烦躁。有一个声音告诉他一定要做好,让她满意,不能得到不好的反馈;而另一个声音却在说,这不是你真正追求的,为什么要在意自己做得好不好,况且她的评价也未必就绝对正确,为什么要因此怀疑自己?
这种矛盾让他撕裂,所以他忍不住要倾诉,要爆发。
不过这种矛盾也未必是坏事,这很可能是他的自主意识在发展的原因。
他开始在其他擅长的事情中,找到越来越多的自我肯定,他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这是他第一次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意愿,而不是父母要求他去做,或者出于比较的压力。
我应该鼓励他发展这部分的独立意识,这样他的自我内在感觉就有可能从依赖外部评价渐渐转向为自我判断。
所谓自信,就是这么一点点来的。需要耐心地慢慢来,可能会反复。
以上分析大部分出于我的直觉,我需要在接下来的咨询中进一步印证,同时还要结合他的性格气质,他过往的患病史等因素综合考虑。
我跟他交流了一部分我的设想,询问他的看法,看他是否有这样的感受。
对于大部分他都表示了赞同。
说到父母,他的情绪很矛盾,一方面,他们的教育方式的确对自己产生了这些影响;另一方面,他又不忍心责怪父母,他们也不容易,况且自己长到这么大,再去怪他们已经于事无补。
我能理解他的心情。
很多来访者分析到这里时,都会表示出这样的无奈,或者干脆就拖着,不愿谈论双亲,原因之一就是,无可改变。
然而,我仍然相信,看到本身是有意义的。
当你可以去谈论它,去直面那份无奈,就有机会看到自己内在是否仍有委屈,是否仍有改变过去的幻想。
以江斌的情况举例,他很清楚,责怪父母过去的错误是没有意义的,从理智和道德的角度,他都很清楚。或者说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他不允许自己对父母有过多的指责,他选择谅解。
然而,这么久以来,他仍受困于这些感受,仍会在第一时间想起父母的眼神和话语。
我想这里面是存在压抑的,压抑的愤怒、压抑的委屈。
我并不是鼓励他向父母当面说出这些,首先父母不一定真的能听懂,其次,就以江斌的道德感来看,如果感到内疚,他可能也会同时产生自责。
然而,他意识到了自己被压抑的愤怒,看到内心那个受伤的孩子仍然在哭泣,他想被爱、被肯定。
他会慢慢找到力量,去拥抱那个孩子,安抚他,告诉他,你值得被善待,那些话语不是权威,不能断言你的好坏,不能决定你的未来。没有人有资格告诉你,你是谁需要你自己去探索。
到那个时候,他心中的愤怒,才会真正地逐渐消散。
囚牢也将不攻自破。
总而言之,对于他是否要和父母沟通,以及要以什么方式疏导和安抚自己,要以什么方式迈向接下来的人生,我还要在今后与他商量。我尊重他的意愿。
“和你聊了这些,我好像清晰了很多。”这是这次咨询他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
我微笑,很高兴谈话对他有帮助。
四
几个星期后,他第一次提出了想要视频咨询的想法。
我很高兴,与他进行了视频咨询。他的确与我梦中见到的那个人长得一样,这让我产生了一种见到老朋友的错觉。
这没有影响到我们的咨询,最近他在游戏制作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女领导带给他的烦躁感偶尔也还会出现,这让他感觉自己的情况有时好,有时坏,有种反复。
我和他讨论了这种反复,人的心理机制就是这样,如果你急于消除一种感受,那种感受反而会加强,这和人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原理相同。就像一个不想被消灭的小恶魔,你想杀了它,它就会抵抗。
理解这一点,或许可以试着容许它的出现、反复,久而久之,它的力量反而会因为损耗偃旗息鼓。
再后来,他对于这种烦躁感的出现淡定了许多,也越来越少留意到它的出现。
他辞了职,准备全身心投入游戏制作行业,先到游戏公司里任职,积累经验和人脉,同时也不放弃自己团队的组建,至于原公司的那个领导,渐渐被他抛诸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