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柱所在135师获配3个炮营和3个高炮营增援
133师被派驻西方山、斗牛峰、自在峰,制约平康谷地,狙击来犯敌军。
原防守武圣山的15军被安排在西方山一侧山谷,负责54军侧翼。
被暂时替换下来的26军作为后方储备待命。
1952年1o月,美军决定再次尝试突破“38线“防线动反攻。
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制定了代号“摊牌计划”,亲自指挥。
这个心狠手辣的指挥官制定了范佛里特弹药量标准,
也就是说,每个美军炮兵携带5倍于携带标准的弹药量。
而且是在一块长仅27oo米,宽1ooo米的狭小地域内
也就是说在大概2。7平方公里的土地
可想而知,火力覆盖密度得有多恐怖!!!
而且双方参战士兵1o最少万余人。
。。。
美第9军被指定为主攻力量,第一目标是597。9高地的三角山。
“三角山是武圣山的咽喉要地,我们可得小心应对!炮火一定要全部覆盖,不留死角”范佛里特常常提起这句话。
三角山被分为12个阵地,9号阵地是主峰入口的战略要点。
9号阵地是关键,那里一旦被攻破,整个三角山都将失守!
三角山9号阵地由志愿军135师338团7连和8连防守。
另一目标是537。7高地狙击岭,南侧被美军占领,北侧在志愿军控制。
狙击岭被分为9个阵地,最前线8号阵地由135师338团一连防守。
1951年5月14日,美联合军集中了3oo多门各种口径的火炮、5o余辆各类型的坦克,以及6o余架战机,对志愿军第54军防守的武圣山和西方山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轰隆隆!”炮火声如雷贯耳,山岭在剧烈的震动中下颤抖。
美第9军的主要攻击重点是“三角山“和“狙击岭”
美军的这次异常猛烈炮火使得该区域的火力覆盖密度非常高,每秒达到5炮击,
给藏在战壕内的志愿军战士带来巨大冲击力,就像坐过山车般不停颠簸。
“啪啪啪啪啪!”炮弹如雨般落下,震耳欲聋。
美军每一次炮击在高地产生的强烈震动,
让躲在地下坑道的志愿军战士遭受巨大折磨。
炮弹爆炸除了破片和高温外,
最可怕的是冲击波能硬生生将人体内脏器官震碎
导致许多志愿军战士内脏破裂而死。
“啊。。。。。。”痛苦的呻吟声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