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残月轩小说网>孙子兵法中体现重战思想的句子有 > 第三篇 谋攻篇(第1页)

第三篇 谋攻篇(第1页)

原著载文】

孙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白话精读】

带兵作战的上策是完好无损地占领敌国的领土,而对敌国造成破坏后才占领的是下策。能够百战百胜也不是最完美的,最完美的是不战而让敌人投降,也就是用谋略打败敌人。因此,善于带兵的将领都应该以谋略取胜,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第三是通过两军交战取胜,最后是通过强行攻城取胜。带兵打仗的方法为,假如我军的兵力是敌军的十倍,便应该将敌军包围后歼灭;如果是五倍便应该进攻敌军;如果是一倍便应该想办法把敌军分散。另外,战争之前不但要了解自己也要了解别人,这样才能百战百胜。

【经典战例】

邯郸之战

弱小的赵国再次抗击强大的秦国,这是怎么回事?话说秦国在长平之战打败赵国之后,于公元前259年正月撤兵。赵孝成王准备按照战败后的条约,将赵国的六座城池割让给秦国。而赵国大臣虞卿认为,秦国是因为士兵疲惫,战斗力不足才撤军的,如果现在将城池割让给秦国,那不但增强了秦国的实力还是向秦国示弱,日后秦国必定还要攻打赵国,到那时赵国将有灭国的危险。但是,赵国大臣赵郝与楼缓则以为应该尽快割让城池给秦国,免得秦国现在就来攻打赵国。虞卿态度十分强硬,反对赵郝与楼缓,并向赵王献上一计。那就是,将六座城池给齐国,齐国本来就跟秦国结怨,到时候必定与赵国结盟对抗秦国;赵国虽失去那六座城池但可以通过占领秦国的土地获得补偿而秦国抵挡不住齐、赵两国的进攻也必定向赵国求和,这样一来,韩、魏两国也会尊重赵国并与赵国结盟。赵王听完虞卿的计策,心中大喜,立刻采纳了这条计策。于是,赵王派虞卿去见齐王,献上城池并商讨对抗秦国的大计。随后,赵国又与魏国、楚国结盟,同时拉拢了韩国与燕国。与此同时,赵王尽力调和国内的矛盾,鼓励赵国人民一同对抗秦国,积极发展农业,训练军队。这让赵国国力迅速强大起来。

秦昭王见赵国没有割地反而联合其他诸侯国一同对抗秦国,心中十分恼火,于是决定再次发兵进攻赵国。因为当时秦国大将白起有病在身,于是秦昭王派了王陵出战。公元前258年正月,王陵率大军进攻邯郸城,迟迟攻不下。正当此时,大将白起病愈。秦昭王想派白起替代王陵,白起拒绝了秦昭王的命令。秦昭王问白起原因时,白起说:“赵国自从打完长平之战后,注重发展农业与军事训练,国力强大了许多,并且还与齐、魏等诸侯国结盟。秦国在这时进攻邯郸城是非常不明智的。”随后,秦昭王又派大臣范睢去劝说白起。范睢对白起说:“现在秦国的兵力是赵国的好几倍,让你去当主帅,必定能大获全胜。”白起说:“长平之战以后,秦国没有立刻灭掉赵国,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现在赵国兵强马壮,全国上下一心,秦国已失去了取胜的先机。更何况,赵国还联合了其他诸侯国。”最后,白起继续说自己生病了,拒绝出战。而秦昭王不听白起的劝告,仍然坚持攻打赵国,不久,命王龁率大军支援王陵。这场仗一打就打了八个月,此时,秦国的军队伤亡非常惨重,尸横遍野,士气低落。秦昭王震怒,亲自去请白起出战。白起还是坚决不答应,并劝秦昭王撤兵,休养生息再做决定。秦昭王一怒之下除去了白起的官职,并贬他为士兵。后来,秦昭王又赐给白起一把剑,白起被迫自杀。一意孤行的秦昭王到底能否取胜?请看下文。

话说赵国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国军队,决定坚守邯郸城,与秦国打持久战,避免与秦国发生正面的交锋,等待盟国的援军。另外,赵国的统治者还借此激发赵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坚定百姓对抗秦国的决心。赵国平原君赵胜还将自己的财产作为军费,并让自己的妻子到军营中给士兵缝衣服。这让赵国军民一心,奋勇抗击秦军。与此同时,赵王还时不时地派出精锐部队去偷袭秦军,而秦军的将领一换再换却依然攻不下邯郸城。不久,魏国决定派出十万军士支援赵国。平原君还赶去楚国,以秦、楚两国的旧怨来激怒楚王。随后,楚王决定派兵北上支援赵国抗击秦国。秦昭王听说魏国派兵支援赵国,便派出使臣对魏王说:“秦国很快便能攻下邯郸城,哪个诸侯国现在敢帮赵国,到时候秦国必定攻打它。”魏王心中十分害怕秦国报复,便命令魏国将军晋鄙先在于邺(今河北磁县南部地区)屯兵观望战局,然后派使者进入邯郸城,劝赵王投降。赵国平原君见魏国军队按兵不动,便派人请魏国信陵君劝说魏王。但信陵君多次劝说魏王都没有结果。最后,信陵君暗中让魏王的宠妾如姬偷了魏王的兵符(可以调动军队的信物),然后赶到于邺,杀了晋鄙之后,率领八万精兵奔向了邯郸城。

公元前257年12月,秦昭王派军队驻守在汾城(今山西曲沃西北部地区)等待支援前线部队,又派出了将军郑安平率军支援前线。而此时,楚、魏两国的军队已经到达了邯郸城,并多次打退秦军的进攻。楚、魏、赵三国军队,让秦国军队腹背受敌,处境十分危险。随后,平原君亲自率领三千死士攻击秦军。在三国军队的进攻之下,秦军大败,将军王龁率残余部队逃到了汾城,而郑安平军队被重重包围,最后郑安平率两万人投降了赵国。接着,楚、魏两国联军继续追赶逃走的秦军,再次将其击败。秦军无可奈何,只能退回河西(今山西、陕西省之间的黄河南段西部地区)。这次战争秦国损失了之前占领魏国、赵国、韩国等国的多处城池。秦、赵邯郸之战至此结束。邯郸之战,如果赵国没有采用外交手段,联合其他诸侯国,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这充分印证了《孙子兵法》所说的以外交手段取胜的策略。另外,战争的结果也证明了秦国将军白起的判断是正确的。白起将秦、赵两国的情况及战前的形势都看得十分透彻,并得出秦国无法战胜赵国这一结论。这一结论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得出来,可惜秦昭王不听劝告反而逼迫白起自杀。

楚汉之争

秦朝末期农民起义推翻了秦国的统治之后,项羽、刘邦两个新生的军事集团为了争夺天下的统治权,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楚汉之战。一个是英勇无敌的西楚霸王,一个是老谋深算的汉军统帅,不知这场战争最终胜负如何?请看下文细细说来。

战争开始之初,刘邦在彭城大败,主力军队被项羽歼灭,战争的形势对刘邦十分不利。此时刘邦的谋士张良献计说:“九江的英布,乃是项羽手下的猛将,但与项羽有矛盾而项羽手下的将领彭越又造反了;另外,大王手下的韩信也是一员猛将,如果再招降了项羽手下的这三位大将,则大事可成。”刘邦采纳了张良的计策,先招降了彭越,率领残余的军队退守到成皋(今河南汜水镇地区)、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部地区),并派兵守住险要地区,加紧招兵买马,发展势力。当时,刘邦的军队部署是,自己亲自率领军队在正面战场挡住项羽的进攻;命彭越在梁地不断骚扰楚军,支援正面战场;命韩信率军逐步消灭黄河以北的其他势力,壮大楚军的地盘;争取招降大将英布,让他进攻楚军的后方,牵制住项羽。

话说公元前205年5月,刘邦在荥阳集合军队后,萧何征集了关中的士兵前来补充。这使得汉军的兵力得到了恢复。而此时项羽已率军从彭城赶到了荥阳地区。项羽的骑兵相当厉害,对刘邦威胁很大。因此,刘邦重用了擅长骑马作战的李必和骆甲等人。同时,刘邦命将军灌婴率领骑兵部队,在荥阳东部地区打败了楚军的骑兵。这让楚军不能继续向西面进军。刘邦暂时稳住了战争的局势,以成皋、荥阳两地作为大本营,逐渐壮大自己的实力。随后,刘邦为了加固后方的防守,于这年的六月返回关中,击败了关中的章邯,占领了雍地。接着,刘邦命萧何守在关中,制定法令,发展农业,招兵买马支援前线部队。公元前204年初,项羽多次率军切断了汉军的补给线。这让汉军的处境十分危险。刘邦召集手下将军、谋士商讨击败项羽的策略。此时,陈平对刘邦说:“项羽手下的贤才只有范增、周殷、钟离昧、龙且等几个人,而项羽一向疑心很重,如果用离间计,让他们内斗,然后再率军攻打楚军,必能取胜。”于是,刘邦给了陈平四万斤黄金,让陈平招募间谍,散布谣言说,项羽的很多部下功劳十分大,却没有得到封赏,想投靠刘邦一同消灭项羽。结果,项羽果然中了离间计,开始怀疑自己的部下。项羽的谋士范增因为受到猜忌含恨离开楚军,病死在途中,楚军领导内部逐渐出现分裂。

话说刘邦用离间计分裂楚军的领导集团,巩固了自己的大后方,但是,在正面战场上刘邦仍然不占优势。公元前204年4月,项羽对荥阳的进攻强度大大增加,汉军军粮又十分紧缺,情况非常危急。刘邦想暂时安抚楚军便提出割让荥阳给项羽。刘邦的决定遭到了项羽的拒绝。这年五月,在刘邦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平出来献计,让两千名妇女,在夜间出来引诱楚军;刘邦手下纪信则假扮成刘邦,并说,城中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刘邦要投降了。与此同时,刘邦则乘机逃出荥阳,去了关中。后来,刘邦在集合了一万兵力之后,想去重新占领荥阳。刘邦的谋士辕生认为这个决定非常不明智。辕生让刘邦先想办法分散项羽的兵力,然后再想办法夺取荥阳。刘邦采纳了辕生的建议。随后,刘邦率兵出了武关,项羽果然调动大军南下。而此时,彭越的军队正在黄河两岸活动,趁机截断了楚军运粮的通道。后来,彭越又率兵偷袭楚军的后方。首尾不能相接,这让项羽陷入了十分被动的局面。刘邦正好乘机夺回了成皋等地。之后,项羽击退了彭越的进攻又率军攻打荥阳,围困成皋。刘邦率兵退守到巩县(今河南巩县西南部地区)。此时,项羽的军队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持续的作战已让楚军士兵非常疲惫,无法再乘胜追击汉军。

这年八月,刘邦北渡黄河,走小道到了韩信的军营,然后再调动军队去支援巩县的战斗。刘邦为了加强对楚军后方的进攻力度,派了刘贾等人率领二万步兵,数百骑兵深入楚地,连同彭越一起作战。彭越有了援军的支持后,实力更加强大,随后便攻占了项羽的十七座城池,截断了楚军成皋与彭城两地的通信。楚军后方承受的威胁越来越大,使得项羽不得不停止对巩县的进攻,再次率军去攻打彭越。九月,项羽率军离开成皋,命手下曹咎守在原地。很快,项羽便再次击败了彭越,并收回了那十七座城池。但彭越的主力部队并没有受到严重的损失,仍然继续威胁着楚军的大后方。此时刘邦想放弃成皋,但是谋士郦食认为成皋这个地方非常重要,劝刘邦率军收复此地。于是,公元前203年10月,刘邦趁项羽去攻打彭越的机会,再次攻打成皋。守城的曹咎起初还遵照项羽的吩咐,坚守城池不出战。但是,后来他忍受不住汉军的百般辱骂,一怒之下便打开城门出去迎战汉军。结果,曹咎大败,自杀。成皋再次落到刘邦手里。刘邦得到成皋之后,乘胜扩张势力,包围了荥阳以东的楚将钟离昧的军队。项羽得知成皋失守之后,火速率军从睢阳赶回来。但是刘邦下令军队坚守城池,不与汉军交战。楚军来回折腾,非常疲惫,士气低落。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在此时大举进攻,战争形势迅速发生了变化。

韩信率军攻占了临淄。齐地守军又向项羽求救,项羽又派兵去救齐。几个月之后,楚军粮食严重不足,项羽更加想与刘邦速战速决。但是刘邦就是不出来迎战,还揭露了项羽的种种罪状,使得楚军士气更加低落。与此同时,彭越的军队又在楚军的后方活动,攻占了二十多座城池。八月,韩信攻占了齐地之后,继续向楚地进攻。此时,楚军粮草已经耗尽,项羽已感到形势非常严峻,被迫和刘邦签订了和约。正当刘邦与项羽在荥阳等地交战之时,魏豹率军反刘邦。魏地往西可以威胁关中,南下可以切断荥阳与关中的联系。这使得刘邦侧后方受到严重的威胁。刘邦多次派人去劝降魏豹都不成功,只好命韩信、灌婴等率军前去攻打。随后,韩信采取声东击西等计策偷袭了魏军的后方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部地区)。魏豹惊慌失措,慌乱之中被生擒。刘邦消灭魏豹之后,黄河北部地区还有代、赵、燕三股势力。韩信向刘邦提出“向北攻击燕、赵,向东攻击齐,在南边切断楚军的粮道,然后大军在荥阳会合”的建议。刘邦采纳韩信的建议并多派了三万兵力给韩信。同年九月,韩信率军攻占了代国接着又去攻打赵国。赵王集结了二十万兵力,占领有利地形,修筑堡垒,准备与汉军决战。韩信刺探到赵军的军队部署之后,便在半夜派出两千轻骑兵,走偏僻的小道,然后潜伏在赵军军营附近的山中。随后,韩信又率数万人背靠着大河扎营,故意让赵军以为自己不懂得用兵。次日清晨,韩信出兵与赵军交战,双方打得难分难解,杀声震天。韩信假装战败,往军营方向逃走。堡垒中的赵军以为韩信真的战败,便一同冲出来追击汉军。而此时,潜藏在山头的那两千轻骑兵乘机进入赵军的大营,然后在大营周围插上了汉军的旗帜。赵军见自己军营里出现汉军的旗帜,以为大本营被攻占,主帅被俘虏了,霎时间军心大乱。韩信乘机率军反击,大败赵军生擒了赵王。韩信获胜之后还招降了赵国的谋士李左车,并向他请教攻打燕国的计策。李左车认为,韩信的军队持续作战太久了,士兵十分疲惫,如果此时强行攻击燕国,到时候攻不下可能会影响士气,不如先让军队休整一番,再攻打燕国。韩信果断采纳了李左车的建议,并派人去招降燕国。燕国见无力与汉军抗衡便投降了。不久,韩信又攻下了齐地。汉军在北方的势力迅速增强。

且说南方九江王英布的实力也是相当强大。英布是灭秦战争中非常出名的猛将。因为屡次立下大功,所以他的封地比较大,并且非常靠近楚地,又可以从南便攻击汉军。所以,英布的选择对楚汉双方都关系重大。刘邦知道英布向来与项羽不和。项羽攻打齐地、彭城之时,英布没有派兵支援,项羽多次派人责备英布。英布虽然表面上谦恭,但内心十分反感项羽。这就给了刘邦笼络英布的机会。公元前204年11月,刘邦派谋臣随何去九江说服英布。英布虽然对项羽十分反感,但此时还不敢公开与项羽作对。而正当此时,项羽也派人前来拉拢英布。随何当着楚国使臣的面说,九江王英布已经归降了汉王刘邦。英布知道项羽疑心很重,便杀了楚使,立即出兵进攻楚军。英布的背叛让项羽的处境更加危险。后来,楚汉两军在成皋对峙了两年零五个月,楚军粮草耗尽,项羽知道形势危急便主动向刘邦求和,要求平分天下。但是刘邦的谋士张良、陈平认为这正是消灭项羽的大好时机,不能错过。于是,刘邦决定再次对楚军发动攻击,并命韩信、彭越一同南下歼灭楚军。公元前202年10月,刘邦率兵追击项羽到了固陵(今河南淮阳北部地区),但是韩信与彭越却按兵不动,没有前来支援。项羽乘机反攻击败了刘邦。刘邦只能退了回来,坚守城池。此时,刘邦非常害怕韩信与彭越两人不听号令。谋士张良对刘邦说:“大王大败了楚军,而韩信与彭越二人却没有得到封地,所以此二人才按兵不动。如能给二人封地,他们便会立即出兵。”刘邦立即将睢阳北部至谷城之地给了彭越,并封他为梁王;又将陈地东部地区至渤海之地给了韩信(此时韩信已自封为齐王)。此后,韩信与彭越二人果然率兵前来支援刘邦。

韩信率军攻占了彭城。刘邦率军从固陵出发,迫使项羽率军退到了垓下(今安徽灵璧南沱河北岸地区)。随后,韩信、刘贾、英布与刘邦会师垓下,准备与楚军决战。此时,项羽大约还有十万兵力。韩信率三十万大军迎战楚军,刘邦则率军跟在后边。韩信首轮进攻失败之后,便命左右两翼的军队继续进攻,楚军受到重创,韩信乘机率军出击,大败了楚军。这年十二月,楚军屡次出战都以失败告终,项羽被困在了垓下,见大势已去,便乘着夜色率八百骑兵突围,向南逃走。刘邦派灌婴率五千骑兵追击。项羽渡过了淮河,到了阴陵只剩一百多人。随后,追兵赶到,项羽英勇奋战之后,彻底绝望便在乌江举剑自杀。至此,汉军全歼了楚军,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楚汉之战是刘邦与项羽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项羽在取得灭秦战争之后,四处封王,这造成了多股新的割据势力,违反了当时百姓渴望统一的愿望,另外项羽不听谋臣的劝告将都城设在彭城而不是关中。这无论从政治还是军事上都失策了。这一切不利的因素再加上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注定他必定要失败。刘邦在这次战争中有勇有谋,多次采纳谋士的建议并用非常巧妙的计策,比如离间计。由此,刘邦慢慢扭转了劣势,最终统一了中国。

抗击瓦剌

这是一场明朝军队与少数民族军队展开的战役。战争十分惨烈,欲知战果如何?请看下文。

瓦剌乃是蒙古族的一支,游牧在叶尼塞河上游。明朝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明成祖率军大败瓦剌之后,瓦剌首领便向明朝称臣,接受明朝的封号。到了明英宗时期,瓦剌的力量不断壮大,常常南下骚扰明朝的边境。而此时,明王朝不论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实力都比较弱。再加上明朝内部,苛捐杂税严重,民不聊生,各种形式的农民起义时有发生。这一切更助长了瓦剌的嚣张气焰。话说明英宗朱祁镇登基时才九岁,朝政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太监王振手上。王振贪赃枉法,滥杀无辜,致使朝政非常腐败。

话说在军事方面,明英宗以前,明朝的军队重点防御的地区在北方,从东边的鸭绿江到西边的嘉峪关。因此明朝在北部边境的防御还是相当坚固的。但是随着军事实力渐渐衰落,明朝廷将军事防线一再地往南撤,并且对于瓦剌的骚扰采取退让的政策。这使得瓦剌的力量不断地强大,不断向南扩张。而正当瓦剌部落在北方大肆扩张势力范围时,公元1438年,在云南的司思任起兵作乱。明朝廷疯狂地派兵南下,镇压起义。这一仗就打了十二年,让明王朝的实力受到严重地削弱,抵抗瓦剌的能力也大大下降了。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秋天,明朝统治者先后派使臣出使瓦剌。瓦剌的首相想与明朝公主通婚。明朝使臣私自答应了瓦剌首领的请求,但是回朝后并未上奏明英宗。正统十四年春,瓦剌首领派出使臣献上马匹三千作为聘礼,要求明朝廷赐婚并赏赐财物。明英宗根本不知有通婚这一说法,便责备瓦剌首领欺诈,只给了很少的赏赐并拒绝赐婚。瓦剌早就想率军南下,现在正好找到借口了。于是,瓦剌首领集结了手下各部落的军队,准备发兵南下。瓦剌大军进攻的前夕,明朝廷采取了一些应对的措施。这年的六月十六日,明英宗下令把河南、山西的军队调往大同、宣府,并命西宁侯宋瑛统领大同的兵马;随后又派出三万大军支援大同,派一万五千兵马前往宣府。

且说,同年的七月,瓦剌各路大军开始进攻。七月十一日,大同的参将吴浩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便出战,随后战死。随后,宋瑛战死,手下全军覆没。瓦剌军队继续南下,势如破竹,一连攻下了明朝八十处城池。明英宗接到明朝军队连连战败的消息后十分着急,太监王振便怂恿明英宗亲自率军迎击瓦剌。昏庸的明英宗竟然采纳了王振的意见,于七月十五日率五十万大军出征。明英宗出征之后,路上碰到连日的大雨,军中士气低落。因为出兵仓促,还没有到达大同,粮草就已经用完了。有些大臣多次劝王振撤军,都被拒绝。八月初一,明朝大军终于到达了大同,但是瓦剌军队已经撤走,企图引诱明军北上。王振还想继续进军但不久他收到亲信的密报说前方惨败。王振非常恐惧便仓促决定撤军。明英宗命一部分军队镇守大同,然后与王振一起率军撤退。从大同返回京城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走紫荆关(今河北易县紫荆岭);另一条是宣化。起初王振选择了紫荆岭这条路,目的是让军队经过他的家乡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权势,但是后来,王振又怕军队破坏了他的田地便又改为走宣化。而此时,明军的侧后方正好暴露在瓦剌的进攻之下。瓦剌首领得知明军的撤退路线之后,立即率军攻入长城,并追击明英宗。明军到达宣府之后,正好被瓦剌大军追上。明英宗命吴克忠与吴克勤率军阻挡。因为寡不敌众,二人战死。后来,明英宗退到了土木堡。土木堡位于狼山的西边周围几百里都是高山,地势很高。明军在此挖井,挖了很久都找不到水,而南边的河已被瓦剌军队控制了。随后,瓦剌军队从西北部向明军进攻。明朝将领组织士兵抗战了一夜,而瓦剌军队越来越多。而此时,明军士兵又饥又渴,无法取胜。第二日,瓦剌军队假装撤退,并派人前来议和。明英宗派人去谈判,而王振居然以为可以和谈便下令大军收拾大营,准备向南边取水。已经十分饥渴的明朝士兵听到王振的命令之后,纷纷抢着要赶往南边喝水,军营里一片混乱。正当此时,瓦剌骑兵冲了进来,大叫道:“放下武器者不杀!”这时,明朝军队更加混乱,明英宗被瓦剌生擒。护卫将军樊忠非常痛恨王振的所作所为,冲上去杀了王振然后战死。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充分暴露了明朝统治者的无能与腐败。明英宗在不了解自己实力又不清楚瓦剌军队的情况之下草率出兵,又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一个毫无才能的宦官王振,这一仗明朝注定要失败。随后,瓦剌军队准备进攻北京城。在此危急存亡之时,明朝大将于谦挺身而出。于谦是否能够力挽狂澜,保住北京城呢?请看下文。

话说“土木堡之变”以后,明朝精锐部队损失十分惨重。大同、宣府等已成为孤城。瓦剌军队随时有可能攻入北京,形势十分危急。瓦剌首领俘虏明英宗之后,并没有立即进攻北京而是想通过明英宗逼迫明朝投降。此后,瓦剌首领曾多次押着明英宗到宣府及大同两座城池前面,要挟守城的将士,但都没有成功。不久之后,明朝大臣拥立了另一位皇帝,明景帝朱祁钰。瓦剌首领见要挟不成功而明朝又换了皇帝便召集大臣一同商议新的对策。此时,与英宗一同被俘虏的太监喜宁说:“可以借送皇帝为名,让边关的众位将士开关,然后将他们召出来,再扣押他们。然后长驱直入,进攻北京。”十一月初,瓦剌首领也先率兵到了大同,声称要释放明英宗。守城的将军郭登闭门不见,也先知道明军早有防备,不敢强攻。之后,也先又押着英宗到了紫荆关北部并率军攻破了白羊口(今山西天镇北部地区)。接着也先又率军到了紫荆关,但是守关的统领孙祥,闭关不战。后来太监喜宁带着瓦剌军队抄小路绕道关南,造成了明军腹背受敌的局势,孙祥战死。瓦剌军队奔向了京城。不久,瓦剌军队到了西直门。于谦派高礼、毛福寿迎击瓦剌军队,击败了瓦剌的先锋部队并救回被俘虏的明朝士兵一千多人。当天夜里,于谦又命人偷袭瓦剌部队以达到骚扰的目的。瓦剌见难以攻占北京便想通过释放明英宗为借口,诱骗明朝大臣前来谈判,然后扣押他们。景帝朱祁钰征求于谦的看法。于谦断然拒绝瓦剌的要求,粉碎了瓦剌的阴谋。十三日,瓦剌军队乘风雨大作之时,进攻德胜门。于谦命人在城外百姓的房顶上埋伏,然后派少数骑兵出去诱敌。也先中计,率领数万骑兵在后面穷追不舍。突然间,那些事先埋伏好的明朝士兵拿起火器,向瓦剌军队射击。瓦剌军队死伤惨重,也先的两个弟弟战死。也先见明朝的重点防御区域在德胜门,便率军去攻打西直门。明朝将领孙镗击退了瓦剌先锋,但也先不断增兵。后来,高礼、毛福寿、石亨等人派兵支援西直门,一同打退了瓦剌的进攻。接着,也先组织军队进攻彰义门,结果又失败了。至此,瓦剌进攻北京各门,均以失败告终。瓦剌首领怕后路被断,于十五日夜里率军撤退。

于谦发现瓦剌撤退之后,立即命石亨集中火炮轰炸瓦剌的军营,炸死了瓦剌士兵一万多人。随后,明朝军队分兵追击瓦剌军队。石亨在清风店(今河北易县西部地区)大败瓦剌军;孙镗在固安(今河北固安地区)大败瓦剌军;同时,宣府的守城将领杨洪率军前来支援,追击瓦剌军到霸州(今河北霸县地区),生擒瓦剌将领四十八人,救回一万多被俘虏的人口。瓦剌军节节败退,瓦剌首领于十月二十日派人带了进献的马匹来北京和谈。至此,明朝军队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瓦剌军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贻误战机,早在土木堡之战胜利之后,瓦剌军就应该乘胜出击,直逼北京城;二是轻敌冒进,明朝廷新立明景帝稳定局势之后,瓦剌军草率进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