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残月轩小说网>大叔重回17岁电影 > 第15章 熟悉而陌生的城市(第1页)

第15章 熟悉而陌生的城市(第1页)

后半截的旅程显得很快,一路也没堵车。一点半,汽车驶过昭觉寺,透过车窗已经看到了整个城市的轮廓。

二环路外,还是成片稻田,金黄色的稻谷沉甸甸,正是收获的季节,农民们戴着草帽,有的在收割,有的在拌桶上打谷子。

岷江在都江堰一分为二,再分为羊马河、金马河、江安河、清水河、府河、南河、沙河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水网,滋养着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自古以来,成都平原就是整个巴蜀的粮仓。

大巴驶入二环路,车辆渐渐变的多了起来,有顶着巨大气囊的天然气公交车、货车、长途大巴,白色的长安面包车,黑色的桑塔纳,红色的夏利,各种颜色的奥拓车。

二环周围的房子也不高,灰蒙蒙的一片。

大巴左转驶入解放路,十来分钟后,终点站梁家巷车站就到了。

众人从车顶取下行李箱,走出车站大门便是一环路外侧。

此时的一环路还没有什么高层建筑,大多是低矮的楼房,以灰色调为主,墙面贴瓷砖的都很少。

过了红绿灯,便是公交站台。胡杨还记得一环路有环线公交,起点和终点都是火车北站,外侧逆时针绕一圈的是27路,内侧顺时针绕一圈的是34路。

等了没两分钟,一辆红色的双层巴士驶了过来,上面写着大大的“34”。众人上了车,女售票员手里拿着一个白色铝皮盒子,翻着盖,上面订着一摞摞面额不等的车票,盒子里整齐的插满了小额的纸币,旁边的小格子里放着硬币。

周末下午乘车的人不多,但梁家巷上车的人挺多。售票员喊着:“往里面走,往里面走,里面空的很,楼上座位多,楼上座位多,不要堆在门口噻。”

“你到哪里?”

“九眼桥。”

“六角!”

胡杨拿出一张五元的纸币,买了六个人的车票,一共三元六,找回一张纸币和四个钢镚,然后提着箱子上了楼。

大巴的二层果然很空,众人找好了座位,行李箱就放在脚边,居高临下打量着这座巨大的城市。

“你以前来过锦城?”刘艳问道。

“呃,我找亲戚要了张锦城地图,仔细研究过。”胡杨回答,前世自己去任何一个陌生的城市,第一件事就是买一份地图,要去哪里,按图索骥,这是没有导航时代的必修课。

“待会我陪你去培根路找旅馆,你们先把行李收拾好,我去学校报到,然后你们下午逛逛,晚上我请你们吃饭,怎么样?”刘艳问道。

“好的,姐,那就麻烦你了。”胡杨回答。

“客气什么!”

大巴驶上九眼桥,众人便开始提着行李下楼等待下车。此时的府南河还没有整治,河道狭窄、浑浊肮脏,俨然就是一条露天的下水道。九眼桥一段府河还算干净,到了其他的地方,河边两岸建满了窝棚、吊脚楼,各种污水和垃圾直接排入河里,臭气熏天。

过完桥就到站了,穿过一环路,便到了文化路。

文化路东侧便是四川大学,西侧是成都科技大学,两所大学隔街相望。1994年两所大学合并,取名“四川联合大学”,这名字一直被吐槽,1998年恢复“四川大学”校名。2ooo年再次与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四川大学。而文化路后来也被封闭,成了校园里的一条路。

刘艳带着众人在培根路找了个小旅馆,要了两间房,一个双人间一个三人间,每晚一共6o元。

刘艳回学校报到,约了晚上六点在文化路川大西门碰头。

胡杨五人放好行李,把重要物品带在随身的背包里,便出门去闲逛,在小杂货店给家里打了电话报平安。

这一代胡杨很熟悉,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依旧轻车熟路。

培根路东边有12中和29中,西边有个成都模具厂,沿街开了很多饭馆、文具店、杂货铺。培根路很短,没几分钟就到了文化路,路略微宽了点,双车道,热闹非凡,两边街面开满了各种店铺、文具店、各式餐饮、眼镜店、服装店、音像店、书店、酒吧、咖啡店。。。。。。一应俱全。

路上来往的行人众多,大学生居多,穿着打扮非常具有时代特色,男生喜欢留蓬松的长,衬衣和西裤都很宽松;女生喜欢头前面弯曲造型,同样一身宽松的衬衣或裙子。比较时髦的人,会在腰间挂个bp机。土豪则抓着个砖头一样大小的“大哥大”。红色夏利、黄色奥拓出租车鸣着喇叭缓慢驶过,人力三轮车一路按着铃铛见缝插针。

胡杨找了一家卖电器的商店,给大家分派了任务,每人记一个牌子的随身听型号和价格。那时候没有手机拍照,一切都得靠脑子记。

走进店去,玻璃柜台里摆着各种随身听,索尼、松下、东芝、三洋、爱华、熊猫都有。除了熊猫,都是日货,价格最贵的要数索尼a1kman,一两千一台,松下、东芝、爱华也有高中低端机,从一百多到四五百不等。熊猫的比较便宜,一百左右就能买到,但做工和音质确实不怎么样。

众人看完一圈,又到了隔壁另一家店,是卖传呼机的。

传呼机,又叫寻呼机,国内通常称其为bp机或bb机,通过寻呼台完成双方的沟通交流,6续展为音响寻呼机、话音寻呼机、数字寻呼机、字母数字寻呼机以及汉字寻呼机五类。

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寻呼机,取名为be11boy。事实上,早期的bp机并非常见的小巧模样,而是砖头大小、状似单向收音机一般。随着技术的不断展,bp机实现了浓缩,解决了早期bp机存在的隐私泄漏等问题。用户通过寻呼台中转,便可实现点对点式的信息传递,寻呼台送提示信息,提醒对方通过电话与之联系。

1983年,上海开通中国第一家寻呼台,bp机进入中国。传呼机刚出现的时候,谁要是有部寻呼机,那是叫人羡慕啊。在当时,千元以上才能买到一部bp机,此外还需缴纳每月数十元的服务费。当你拥有一部bp机时,最潮流的玩法是用金链子或银链将它别在腰间,走路都带风!

bp机只能接收,不能信息,所以腰间传来bp响时,必须找到公用电话亭然后打电话到寻呼台才知道是谁ca11的你。用户需要通过电话拨打寻呼台的号码,告之寻呼bp机号和自己的姓名、电话。据报道,那个时代的寻呼小姐月薪可达8oo元,远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水平。

随着技术的展,bp机的价格也在逐渐降低,9o年代,一些bp机的价格降到了5oo元左右。

1995年到1998年的4年间,全国每年新增寻呼用户均在1593万户以上,2ooo年寻呼业展到顶峰。然后随着“小灵通”的移动手机的普及,bp机才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看完出来之后,杨义问胡杨:“你打算买台寻呼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