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良温直勾勾地盯着吕盼,他不理解怎么会这么巧。
一个溢春楼的姑娘而已。
怎么就能既暴出了宋良和的本性,又将宋家的这套吃人术引了出来呢?
莫非宋家这是被做局了?
红杏就是这个埋进宋家的钩子?
吕盼和方瞒既然来到了宋家,这局肯定是做了,不过红杏姑娘可不是他们埋在宋家的钩子,而是一个顺水推舟的巧合。
至于为什么这么巧,这就是道一宗天下行走的能耐了。
天生道胎。
一举一动暗合天数。
吕盼总是能够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在过去的年月中,他常常为这种天数而苦恼,觉得自己就像是这天数的提线木偶。
所以刚刚下山的时候,吕盼想要融了问道剑进有鹿书院当儒门弟子。
便是因为起了叛逆之心,想要摆脱这天数。
只不过。
天生道胎的吕盼其实在起这念头时,便知道自己成不了。
在问道于天下之前,其实吕盼更在问自己的心,若这天数如此,他这一生究竟算什么呢?不过在行走天下时,尤其是经过江扬郡一役后,年轻的道人想通了。
若这天数要他做的事。
是对的。
他便照着做了,能有何妨呢?
若是顺着本心,吕盼本就该来这一趟宋家,难道就因为天数也推着他来,他便故意逆反,不来了吗?
如今的吕盼已经放下了这一愁思。
或许等到某一天,当天数与本心相悖时,这愁思才会再次浮上心头。
不过天数也只是推着吕盼,但宋家具体做了些什么,便是他和方瞒二人这段时日以来搜集整理出来的成果了。
尤其在这三天里有了徐道兄的加入,诸多藏在世道如此之下的症结,吕盼和方瞒都没看出来,徐道兄却能一针见血的指出来。
“……唉,借二还三,比起借一还二甚至还三,似乎是公道了,但仔细算算,你们就会发现这哪怕是借二还三,每年五成的利息,仍然是高的可怕。”
“江湖中人可能觉得自己能够一遇风云便化龙,化龙之后,这还个二三算得了什么?但是哪有那么多人能够化龙呢,天下百姓多数都是早起晚归春种秋收,过着十年如一日的平淡日子,这收成自然没什么大变化。”
“每年五成的利,便是在饮鸩止渴,今年解难,但明年便是风调雨顺了,这关却也难过。”
“再说这市价,既然这鹤离郡是在宋家的掌控之下,连大夏朝廷都难以插手,那这市价是多少,还不是宋家在暗中操弄,粮价高时放,低时收,这百姓哪里还得起,没了地,可不就得变成难民。”
“说是天灾,几场大雪算多大的灾?为何多出这么多难民,是因为百姓手里存不下余粮,但为何存不下余粮呢,这便要看看宋家,柴米油盐布匹草纸……这些与鹤离郡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之物,都在宋家的掌控之下,无声无息就把百姓手里的余粮给拿走了,当然剩不下来。”
吕盼回忆着这三日里徐道兄说过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