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门槛高筑,仿佛这世界将文字的奥秘仅赋予少数幸运儿——贫穷限制了脚步,机遇如风中烛火,而智慧的灯塔似乎只为极少数人点亮。
昔日的村落,学堂稀缺如同沙漠中的甘露,孩童若欲求学,需远赴县城,可那里的生活已是温饱边缘挣扎,即便是稍有余裕的家庭,教育的重负亦难以承受。
直至白老爷携家眷迁至七里村,他家的两位少爷对知识的渴求,犹如春风唤醒沉睡的种子,催生了变革。
白老爷不惜重金,自县城请来学问深厚、德行兼备的庄先生,这位虽未中进士,却也是府学的佼佼者,其人品与学识,岂是寻常酬劳所能吸引?于是,白老爷施展巧思,出资为庄先生建起学堂,自家承担大部束脩,同时广招邻近学子,每人亦贡献一份微薄之力,聚沙成塔,终使庄先生心悦诚服。
这学堂,名义上由白老爷奠基,实则成为庄先生播撒智慧的田园,他手握教学大权,学生接纳与否,全凭其一言。
小满入学之事,虽无需急于一时,毕竟年幼,但庄先生深知,礼数不可废,与白老爷的默契合作亦需尊重。
故此,小满的求学之路,还需白老爷点头同意。
然而,庄先生心中有数,小满年纪虽小,学习的热情却不容忽视,暂且随他逐步启蒙,待年长些,再正式踏入学堂大门,周家能允诺让小满满怀期待地学习,已是一大进步。
庄先生初至,欲在这闭塞之地播撒知识的种子,面对乡亲们的复杂情感——一面期望子孙能借读书改变命运,一面又固守陈规,认为女子不应涉足学问。
小满趴在窗外的小小身影,曾引轩然大波,她懵懂无知,却触动了庄先生的心弦。
他挺身而出,力阻族老对小钱氏的责罚,维护小满那份纯真的求知欲,他坚信:“向学之心,人皆有之,何以扼杀?”此后,窗外偷听的身影日益增多,男童们争先恐后,尽管此举在士林中颇受非议,但庄先生一视同仁,坚守初衷。
这番波折,反而激了某些家庭的逆反心理,学生流失后,又因孩子无所获益,最终无奈回归。
而窗外,偶有女孩怯生生的身影出现,却很快遭到家长粗暴干预,重男轻女的观念如枷锁,禁锢着她们的未来。
庄先生心中暗潮涌动,那些曾被他默认的观点,如今在他眼中逐渐模糊,尤其随着小满的成长,她的聪慧与孝顺,让庄先生深感震撼。
她竟能背诵比学堂内学生更多的篇章,识字量亦不容小觑,更懂得尊敬师长,帮忙分担家务,那份纯粹的善意,在庄先生病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让小满的求学路更加平坦,庄先生破例免去束脩,甚至连文具都不要求周家负担。
周家的回应,乎想象,不仅带来腊肉、衣物,还有鞋子,庄先生会心一笑,这是对小满未来的郑重承诺。
小满拜师之日,喜悦洋溢在每个人脸上,庄先生赠予她笔墨砚台,外加一把葱花,寓意智慧与生活的结合。
周家父子亦是满心欢喜,一切似乎都在向着光明前进。
周老头欲邀庄先生共餐庆祝,却被婉拒,学堂的铃声提醒着庄先生职责所在。
众人在欢笑声中散去,只留下窗外嬉戏的孩童声,那是希望的旋律,回荡在七里村的天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