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残月轩小说网>孙子兵法读后感500字 > 第七篇 军争篇(第1页)

第七篇 军争篇(第1页)

原著载文】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白话精读】

行军打仗,将领们接到国君的命令,集结军队,再到两军对战,在这个过程中,争夺制胜的条件比任何事都难。其中的难点在于,要将弯曲的路变为快捷的路,将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也就是说,可以派出小股部队引诱敌人改变行军方向,为主力部队达到预定的地点争取时间。而善于用兵的人,往往能够做到这点。另外,早晨时候的士气强盛,中午就差一点,到了晚上士气便逐渐消退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能够避开敌军的盛气而等待敌军倦怠之时,击败他们。

【经典战例】

长勺之战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到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这个时候,周朝已经没有力量震慑住天下诸侯,于是出现了各方诸侯相互征战,诸侯王纷纷想要称霸的动乱局势。长勺(今山东曲阜东北部地区)之战,就是在这个时期,发生在齐国和鲁国之间的欲图互相兼并的战役。欲知那个国家可以取胜?请听下文慢慢道来。

鲁国拥有的属地,大概是今天山东的西南部地区,都城在曲阜(今山东曲阜地区)。鲁乃是周朝大臣周公旦的儿子伯禽的封国。在周成王时期,因为周公为周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周朝统治者便将曲阜包括曲阜周围的七百多里的疆土赏赐给他,并特别准许他拥有兵权。齐是姜太公吕望的封地,是周朝初期一个很大的诸侯王国,拥有的疆土大约是今天山东北部地区,都城在临淄(今山东临博市东北部地区)。公元前690年(周庄王七年),齐国吞并了与鲁国有政治联姻的小诸侯国纪国(今山东寿光地区)。四年之后,齐国与鲁国一同攻打郕国(今山东宁阳北部地区),但是打下来之后,齐国独自占有了郕国的疆土而鲁国没有得到任何东西。这两件事加起来便导致了齐国和鲁国的关系破裂。话说,齐国的国君齐襄公登基之后,行政命令经常改换,政治局势非常混乱,处于百姓怨恨,叛乱即将发生的境地。齐襄公的弟弟小白为了避开劫难,跟着师父鲍叔牙逃到了莒国的都城莒城(今山东莒县地区)。公元前686年(周庄王十一年)冬天,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害死了齐襄公,自己当了齐王。同时,齐襄公的另一位亲弟弟公子纠跟着他的师父管仲逃到了鲁国避难。第二年春天,公孙无知又被杀害,于是,齐国陷入了没有国君的混乱之中。此时,公子小白和他的哥哥公子纠都想趁机回齐国登基。且说,鲁庄公是公子纠的舅舅,他想借着这个机会将齐国控制住。于是,同年夏天,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返回齐国,并下令让管仲率军队到途中埋伏,准备杀死公子小白。当时,管仲用弓箭射杀公子小白,但只射中了他身上的一个饰物,公子小白并没有死。但管仲却以为小白已经死了,便跟公子纠不紧不慢地往齐国前进。岂料,公子小白已经提前回到了齐国,并继承了王位,这就是以后的齐桓公。如此一来,鲁国和齐国之间的关系便进一步恶化了。鲁庄公为了替外甥公子纠争夺齐国国君的位置,随即派兵攻打齐国。同年的八月十八日,齐、鲁两军在干时(今山东桓台西北部地区)开战,战争打得非常激烈。随后,鲁国军队战败,鲁庄公丢掉了自己所乘的战车,还差点被齐军俘虏,狼狈地逃回了鲁国。齐桓公会就此罢休吗?管仲的命运到底如何?一切都是未知数。

话说齐桓公掌握齐国的政权之后,非常希望找到一位有非凡才能的人来辅佐自己,齐桓公非常诚心地请老师鲍叔牙出任齐国的丞相。但是鲍叔牙却对齐桓公说:“我是个没有什么才能的人,如今大王您给了我这么多的恩惠。我受到这样的待遇,已经是天大的赏赐,不敢再有其他想法,更不要说出任齐国的丞相了。再说如果您想让齐国更加强大,以我的能力也实在不行。天下只有一个人可以,那就是管仲。”齐桓公非常吃惊地问道:“你难道不知道他是我的仇人?”鲍叔牙说:“管仲是天下奇才,您应该赦免了他的死罪,重用他,齐国一定能强盛。”在鲍叔牙的劝说之下,齐桓公终于决定要请管仲出任齐国的丞相。但是管仲躲在了鲁国。于是,同年九月,齐桓公命大臣鲍叔牙率兵攻打鲁国。此时,鲁庄公不敢与齐军交战。齐桓公为了彻底免除后患便给鲁庄公写了封信,让他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否则齐军将要进攻鲁国。鲁庄公不知如何是好,便找来大臣施伯一同商量对策。施伯认为齐国让鲁国交出管仲,并不是为了报仇,而是想重用他。因为管仲的的政治才能举世无双,如果哪个国家重用他,这个国家必然会富强称霸。如果齐国得到管仲,那是对鲁国巨大的威胁。所以,施伯建议鲁庄公杀死管仲,再将管仲的尸首还给齐国。鲁庄公也觉得施伯说得有道理,但是鲁军刚刚被齐军打败,现在齐国又大兵压境。鲁庄公实在不敢再次与齐军开战,便没有听施伯的主张。最后,鲁庄公杀死了公子纠并将管仲擒住交给了齐军。管仲一路上非常恐慌,最后还是平安地到了齐国。施伯的话果然没有错,管仲达到齐国之后,非但没有被杀,反而受到了重用。齐桓公知道管仲到了齐国,还亲自到城郊去迎接他。随后,管仲在齐国受到了很好的待遇,并出任齐国的丞相,主持一系列的政治改革。话说齐桓公在干时击败鲁国之后,便急着想向外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征求管仲的意见。管仲不支持齐桓公的做法,认为现在齐国还不稳定,政治改革没有完成,并且要向外扩张还要取得邻国鲁国的支持。但是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为了报复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与自己争夺王位,齐桓公在公元前684年(周庄王十三年)发兵攻打鲁国。双方再次交战,此次齐国还能否战胜鲁国?请看下文。

且说,鲁庄公得知齐军将要来攻打鲁国,便准备调动军队迎战。此时,鲁国的武士曹刿认为鲁国的上层统治阶级都昏庸无能,没有深谋远虑,便去面见鲁庄公,请求参与这场战争。曹刿问鲁庄公:“大王,鲁国靠什么与齐国交战?”鲁庄公说:“衣物食物等都分别赏赐给大臣,我不会自己享受;向神灵祷告时不敢欺瞒,十分虔诚。这些可以吧?”曹刿说:“这些都是小恩小惠,不能普及到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为您出力的,另外你个人对神灵的虔诚也不能换来神灵的庇佑。”鲁庄公又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都秉公办理。如此可以了吧?”曹刿接着说:“您能如此注重公平法理,凭这点就可以同齐国打这一仗了。”随后,鲁庄公带着曹刿一同去与齐军交战。齐军和鲁军在长勺对阵。一开始,鲁庄公没有等到齐军疲惫便想擂起战鼓让鲁军出击,被曹刿劝阻了。等到齐军连续三次擂鼓推进时,曹刿便让鲁庄公下令出击。此时,鲁军一鼓作气,勇猛地冲向齐军,并大败了齐军。鲁庄公看见齐军战败后撤,便想立即追上去,又被曹刿劝阻。曹刿下了战车,看看地上齐国战车碾过的车痕非常混乱,再登上高处,看到齐军的战旗东倒西歪,才让鲁庄公下令追击齐军。最后,鲁军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长勺之战鲁国能取得胜利,原因有三点:首先是选择了正确的战场。选择在长勺开战,不仅在地形上有利于鲁国军队还得到当地鲁国百姓的支持;其次,选择了恰当的时机出击,曹刿选择在齐军士气消退之时出击,乃是整个战争取胜的关键;再次,选择了适当的追击时间,曹刿综合各种情况得出齐军并不是假装战败的结论,然后鲁军再乘胜追击,这就确保了鲁军的安全。这非常符合孙子所说的,要注意交战双方的士气问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公子小白还没有取得齐国的统治权时,鲁庄公要是注意把握时机,派管仲在途中伏击公子小白的同时,再火速护送公子纠回齐国,那么登上齐国王位的便是公子纠了。鲁庄公的做法,完全与孙子所说的用小股部队牵制敌人,再赶往预定地点等待敌人的策略完全不符,所以注定要失败。

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战争。战火几乎遍及整个中国大地。话说大唐王朝从唐高祖李渊到唐玄宗李隆基这接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一直处在盛世阶段,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都非常完美。但到了李隆基统治的末期,唐王朝渐渐走向了衰落。唐玄宗李隆基在后期根本不理朝政,而是整日过着荒淫无度,穷奢极欲的生活。此时,军事和朝政的大权都掌控在奸臣李林甫和杨国忠手中。他们依仗手中的权利,蛮横无理,将忠臣赶出朝廷,无恶不作。唐朝初期,镇守边关的将领基本上都由威望比较高的大臣出任,并且这些大臣往往会被调回朝廷当宰相。但李林甫当了宰相之后,为了保住自己宰相的地位,便让安禄山等没有什么威望的人担任边关守军的统领。随后,这些边关统领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们之间的矛盾和他们与朝廷的矛盾也越来越大。安禄山等人看到了这点,便利用唐王朝内忧外患的时机,率兵造反。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反唐朝的这场战争,历史上成为“安史之乱”。这场战争持续了七年,历经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个皇帝才被平息。到底“安史之乱”是如何被平定的呢?安禄山等人的命运又将如何呢?一切都得从头说起。

话说,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人本属于少数民族,参军之后,因为骁勇善战,便被唐朝将领张守珪重用。随后,安禄山靠着谎报战功、贿赂官员等手段,取得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宠信。此后,随着地位和实力不断地提高,安禄山便准备起兵造反,并暗中进行各项准备。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谎称奉了李隆基的旨意进京诛杀杨国忠,在范阳起兵造反。他率军二十万,想通过突然袭击的手段攻下洛阳和长安。此时,因为太久没有打仗,唐朝军队的武器装备很多都不能用了。唐军得知安禄山造反,非常恐惧。安禄山所到之处,很多唐朝官员被杀。他成功地攻下了博陵(今河北定县)等地,继续向南前进。李隆基一开始并不相信安禄山会造反,直到确定安禄山率军向南推进之时,他才召集文武大臣商量对策,然后才进行了战略部署。同年的十二月,安禄山率大军渡过了黄河,继续南下。不久,安禄山大军围困了陈留。陈留守官郭纳开城投降。安禄山入城之后,杀死了全部唐朝守军,又率军奔向荥阳。荥阳有些唐朝士兵根本没有经过训练,听到安禄山军队的号角便吓得胆战心惊。不久,安禄山顺利地占领了荥阳。接着,安禄山命手下田承嗣与安忠志率先锋部队去攻打洛阳。驻守洛阳的唐朝将领封常清是个有经验的人,他提前到达洛阳后,用十天的时间便招募了六万军队。封常清看到安禄山的军队来势非常凶猛,便命人切断了河阳桥(洛阳北边渡过黄河的一座桥),并屯兵在虎牢关,阻挡安禄山的军队。但是,封常清手下的士兵也完全没有经过军事训练,三两下便被击败了。安禄山又成功地占领了洛阳。封常清率残军逃到了陕州,遇到了唐将高仙芝,随后,两人率兵退守潼关。潼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安禄山派手下崔乾祐率军攻打潼关。唐军依靠有利地形,击退了崔乾祐的进攻。后来,李隆基听信谗言说,封常清和高仙芝两人放弃陕州几百里疆土不守而守潼关,这是在动摇军心,随后便下旨杀了这两人。封常清和高仙芝被杀,潼关失去了军事将领,几乎失守。随后,李隆基命哥舒翰率八万人马进驻潼关,加上原来的守军,潼关此时有二十万军队。

话说洛阳失守前后,唐朝统治者便迅速调集兵力在洛阳南面、北面和西面抗击安禄山的军队,从而延迟了安禄山的进攻。此时,安军与唐军陷入了相互对峙的局面。在潼关,哥舒翰率重兵把守,多次击退安禄山之子安庆绪的进攻;在河南,唐真源率军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经过几十天的奋战,击退了安禄山手下令狐潮和李怀仙的进攻;在河北,二十万唐军在颜杲卿、颜真卿等人的率领下与安禄山的军队展开了殊死搏斗。为了支援河北,郭子仪和李光弼多次率军到河北,击败了安禄山手下高秀岩的进攻。随后,安军再次围困常山,常山颜杲卿浴血奋战,直到粮草耗尽,俘虏之后牺牲。随后,郭子仪与李光弼率军一同击退了安禄山的军队,再围攻史思明,收复了河北的大部分失地。此时,安禄山退往范阳的路被切断了,前方的路又被堵死了。公元755年(天宝十五载),李隆基判断失误,认为安禄山在洛阳没有防备,唐军可以大举反攻。但是唐将哥舒翰认为安禄山不可能没有防备,建议李隆基让唐军继续驻守地势险要的潼关,拖垮安禄山。而郭子仪和李光弼则主张,率军去攻打安禄山的老巢范阳,如此一来,安禄山必定会乱了阵脚。但是李隆基急于求胜,根本不听这些非常好的建议。于是,同年六月,哥舒翰被迫率军离开了潼关到了灵宝(今河南灵宝)西南部的西原地区。结果哥舒翰的军队在行军中,误入崔乾祐的埋伏,唐军死伤惨重,二十万人后来只有八万人逃回了潼关。随后,崔乾祐便攻破了潼关,哥舒翰被生擒,然后投降。随后,安禄山军队长驱直入,准备攻打长安。此时,唐玄宗李隆基在杨国忠的建议下,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不久,长安便被攻下了。李隆基在去往四川的途中,唐朝将士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杀死了奸臣杨国忠,并逼死了杨贵妃。

随后,有些大臣劝太子李亨不要留在四川,应该留在外面征集西北边疆的唐军,再召回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军队,合力进攻范阳。李隆基后来也同意李亨留下。李亨很快便离开四川到达了灵武。灵武位于河套平原地区,既方便指挥和控制西北边境的唐军又方便南下关中,或者东进攻击安禄山的后方,是一个战略重地。随后,李亨在灵武称帝,史称唐肃宗。随后,李亨以灵武为大本营,逐渐集中了西北地区的军队再加上郭子仪的五万军队,准备反攻。话说安禄山攻下长安之后,安禄山手下史思明再次率军攻打常山等地,企图解除后方的威胁,随后围攻太原,但是围攻了一个多月也没有攻下来。唐将李光弼为了抗击史思明军队,命人挖地道通到城外,史思明的军队一靠近太原城便被地道中出来的唐军所杀。史思明仗着兵力多,对太原的攻击反而更加猛烈。此时,李光弼想出了一个妙计,那就是派人挖地道一直通到史思明军营附近,然后将地下掏空,用木棍支撑着,然后再假装向史思明投降。史思明接到李光弼要投降的消息,立刻调动军队前来谈判。正在此时,地面就塌陷了,史军的士兵纷纷跌入土坑中,李光弼乘机袭击史军,歼灭了一万多人。而正当史思明在太原与李光弼浴血奋战之时,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谋害了。安庆绪继位之后,调史思明去范阳,留下蔡希德在太原。不久之后,李光弼全力进攻蔡希德军队,歼灭了七万多人。至此,太原的包围战取得了圆满成功。

公元757年(至德二载),安庆绪命手下尹子奇率十多万军队进攻睢阳。睢阳太守许远派人向唐将张巡求救。张巡率三千将士从宁陵出发到了睢阳,与许远手下的六千多将士配合作战。张巡等人在睢阳老百姓的支持下,与尹子奇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争打了半个多月后,唐军俘虏了尹子奇手下将领六十多人,并歼灭了两万多人。此后尹子奇又率兵攻打睢阳,睢阳城内因为粮食不足,士兵只能吃树皮,但依然坚持抗战。到后来,睢阳城中的守军伤亡惨重,只剩下六百多人。同年十月,睢阳城中的粮食耗尽,尹子奇乘机大举围攻,终于攻下了睢阳城,张巡、雷万春等三十多名将领被杀。而此时,唐将贺兰进明等人都率军屯积在睢阳附近,不肯出手相救。且说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准备一段时间之后,认为实力已经足够强大,便准备反攻,命郭子仪率二十万大军进攻长安。唐军到了长安城南部地区,与十万安军展开激战。两军从白天打到黑夜,场面十分惨烈,唐军歼灭了安军六万多人。随后,安军退入了长安城内。不久之后,郭子仪便攻下了长安。郭子仪继续率大军推进,在新店(今河南陕县西部地区)碰到了安军,又将其击败。此时,在洛阳的安庆绪得知主力部队连连失败,便率三百骑兵和一千多步兵从洛阳逃往邺城。而随后,郭子仪轻易地攻下了洛阳。唐肃宗得知前方作战部队连连取胜,并收复了众多失地,而安庆绪主力部队已瓦解之后,便庆祝了起来,大肆封赏有功之臣,却迟迟不去追击安庆绪。这正好给了安庆绪喘息的机会,让他在邺城重新集结了六万多军队。在唐军的大举反攻之下,安庆绪与史思明的矛盾也越来越多。最后,史思明竟然扣押了安庆绪手下的将领,向唐肃宗投降。李光弼则认为史思明这人非常不可靠,建议唐肃宗利用史思明的一个手下乌承恩除掉史思明。但这个计划不小心被史思明发现了,史思明杀了乌承恩继续举兵反唐。再次反叛的史思明还能坚持多久呢?

话说,唐肃宗攻下洛阳之后一年才决定派兵向北,攻打安庆绪。唐肃宗命郭子仪等人率二十万军士攻打邺城。此时,因为收复了大部分失地,唐军的士气大振,一鼓作气,连连击败安庆绪军队。随后,安庆绪无可奈何,只能退守邺城,并派人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起初并不敢轻易出兵,而是派出一万多骑兵在邺城北部地区观望。正当此时,唐将崔光远攻下了魏州。史思明立即出兵攻打魏州。崔光远抵挡不住史军的进攻,退守汴州。史思明自从攻下魏州之后,便按兵不动。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史思明在魏州自称为大圣燕王。李光弼认为,史思明按兵不动是想等到唐军放松警惕再趁机进攻。因此李光弼建议围困魏州,逼迫史思明出战,史思明肯定不敢出来交战。而同时邺城的安庆绪孤立无援,必定会被唐军击败。如果安庆绪被击败了,魏州的史思明自然就更加孤立,唐军可趁机攻下魏州。但是李光弼的这个计划因为太监朝恩的干预,并未被唐肃宗采纳。随后,唐军以二十万的兵力周旋在邺城与魏州之间。战争打了四个月,居然也没有攻下邺城。最后,唐军在粮草匮乏,士兵疲惫的情况下,被史思明和安庆绪夹击,大败而归。史思明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后,便回到了范阳,自称大燕皇帝。半年之后,史思明率军攻打洛阳。正当此时,唐肃宗李亨听信太监朝恩的谗言,将郭子仪召回,换李光弼为军队统帅。李光弼认为军队要是守在洛阳,防守的范围太广会造成兵力分散。于是,他下令洛阳城的所有军民退到河阳(今河南孟县东南部地区),并带走了洛阳城中的粮食及各类物资,让洛阳城变成了空城。随后,史思明进入了洛阳城,毫无所获,又担心李光弼趁机袭击后方,便将军队调到了白马寺南部地区,与李光弼部队隔河对峙。随后,史思明多次出战,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在唐军的大举反攻之下,史军内部产生了分裂,史思明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而后来史朝义的部下大都是安禄山的部下,根本不听史朝义的调动。史朝义连连兵败,在众叛亲离,无路可退的情况下自杀了。至此,唐王朝彻底平定了安史之乱。虽然最后唐军取得了胜利,但综观唐军平定安史之乱的这些战争,失误与成功几乎一样多。早期战争当中,李隆基要不是求胜心切,强令军队出潼关,长安也不至于丢掉,而李亨则更是离谱,在攻下洛阳之后一年才去攻打邺城的安庆绪;在李光弼与史思明对峙河阳之时,便急着要夺回洛阳,造成唐军的再次战败。这一切失误都是因为唐朝统治者没能很好的把握时机,在敌军士气低落时又不进攻,在敌军士气高涨时又强令唐军进攻,攻守不当。

绿林农民起义

绿林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绿林的名字由何而来?起义军的命运又将如何呢?请听下文细细讲解。

西汉末年,统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农民起义不断。汉哀帝去世之后,年幼的汉平帝继位。此时,朝廷的大权落在了奸臣王莽手中。最后,王莽的势力越来越大,彻底夺取了汉朝的政权,并改国号为“新”。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王莽居然仿照古代的田地制度,将全国的田地称为王田,不准买卖。由于当时土地已经私有化,王莽的这一政策显然与实际不符,逆历史潮流。王莽制定了各种严刑峻法,以保证新政令的推行,只要百姓稍有违背便会被杀害,或者沦为奴隶。天下的百姓对王莽的行为极度不满。随后,王莽为了转移百姓的视线,居然发动边境战争。农民被强制征召入伍,苦不堪言。天下百姓都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了,除了起来造反,别无选择。公元17年(天凤四年)琅邪海曲(今山东日照西南部地区)的妇女吕母,首先起兵反抗王莽。随后,全国各地便迅速爆发了农民起义。各路起义军以绿林军和赤眉军的实力最强。

同年,在荆州地区发生了灾荒,农民只能靠吃树皮和野菜度日。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部地区)的两个农民,王匡和王凤率领几百个穷苦的农民起来反抗。随后,南阳(今河南南阳地区)的马武等人也带着一群农民加入了起义军队伍。因为这支队伍以绿林山(今湖北地区的一座山)为大本营,所以历史上将其称为“绿林军”。为了不引起王莽的注意,起义军便向朝廷势力比较弱的农村地区发展。几个月之后,绿林军队壮大到八千多人。在绿林起义之后不久,山东的樊崇也率领当地的农民起义了,并在一年之内将军队扩充到一万多人。接着不断有农民军首领加入樊崇的队伍,军队扩大到十万多人。不久,各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终于引起了王莽的注意。起初,王莽想通过收买、招安的方式瓦解起义军,但是各地的起义军首领都没有上当。公元20年(地皇元年)王莽开始派兵镇压农民起义,并组织了一支上百万的军队。王匡等绿林军首领得到消息之后,认为绿林军的实力远远不如官军,如果守在山林里面,一旦遭到敌军的围困便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于是,王匡决定率军队,主动出击。王匡率军来到了云杜(今湖北京山地区),命令主力部队埋伏在道路两旁,并另派马武率兵绕到朝廷军后面,切断退路。当朝廷军到了云杜时,绿林军突然发起攻击。官军顿时惊慌失措,全军溃散。那些撤退的官军后来又遭到马武的袭击,全部被歼灭。此战是绿林军的关键性战役。因为这场战争,绿林军的声名大震,越来越多的农民都前来加入。绿林军的队伍迅速扩大到五万多人。两年之后,王莽派太师王匡(与绿林军首领同名同姓)大将军廉丹率兵围剿樊崇率领的起义军。樊崇担心双方交战之时,难以辨别身份,便让士兵将自己的眉毛染红。此后,这支军队被成为“赤眉军”。随后,赤眉军击败了廉丹率领的官军,并斩杀了廉丹,太师王匡逃回了洛阳。有了赤眉军的配合作战,绿林军发展更加迅猛。话说王莽派兵围剿赤眉军的同时也命将军严尤和陈茂率兵攻打绿林军。两军在比阳(今河南泌阳)交战,绿林军击败了王莽的十万军队,歼灭了两万多人。这一仗,绿林军缴获了大批的武器装备,队伍发展到了十万多人。随后,绿林军首领拥护汉室的没落贵族刘玄为帝。战局瞬息万变,绿林军下一步又将如何呢?

当官军与绿林军展开激战之时,赤眉军乘机进入了豫州,直接威胁到洛阳的安全。王莽在同年二月又派太师王匡率三十万大军围剿赤眉军,同时派严尤、陈茂率十万军队攻打绿林军。严尤并没有立即去围剿绿林军,而是将大军停在了半路。随后,王莽知道绿林军已经建立了新的政权(拥护刘玄称帝),便更改了计划,重点进攻绿林军。同年三月王莽派出四十二万军士,准备彻底围剿绿林军。此时,绿林军已经在围攻宛城(今河南宛城地区)。宛城是个战略要地,如果绿林军控制了宛城,就可以向北攻打洛阳,向西攻打长安。话说大将军王邑率领四十二万兵力向绿林军逼近昆阳城(今河南叶县地区)。昆阳乃是宛城东北部的屏障,非常重要。绿林军首领经过开会讨论,决定派王凤和王常率八千多人守在昆阳城,另外派大将军李轶等人连夜出城,去调集兵力,前来支援。绿林军这样决定的目的是想通过坚守昆阳来消耗、牵制王邑的军队,掩护主力部队攻打宛城。王邑率军到了昆阳之后,遭到了绿林军顽强的抵抗。严尤建议王邑先去围剿宛城绿林军的主力部队,但王邑仗着人多势众,根本不听严尤的建议。王邑下令军队强攻昆阳城,结果迟迟攻不下;又令士兵向城中射箭,箭头如同雨水一样,飞入了昆阳城。绿林军顶住压力,在城内老百姓的帮助下,守住了阵地。官军多次攻城都攻不下来,士气非常低落。不久,李轶等人率领一万多援军赶来。王邑十分轻敌,只派几千人去迎战,结果吃了败仗。绿林军乘胜追击,杀了好几千官军。此时,绿林军主力已经攻下了宛城。绿林军将领刘秀命人将消息传到昆阳城内,让昆阳城内的守军士气大振。此后,刘秀又趁敌军不注意,绕到了敌军后方,王邑只率几万人出来迎战刘秀军队。但是,王邑手下的士兵几乎都是被迫参军的,毫无士气。刘秀轻易地就击垮了这几万官军,这时前方的官军也乱了阵脚,昆阳城内的绿林军乘机冲了出来。官军受到了夹击,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全军溃散。此时,天降大雨,河水暴涨,官军的士兵在逃走时争相过河,被淹死、踩死的不计其数,只有王邑和严尤等少数人逃回了洛阳。这场战役,绿林军几乎消灭了王莽的主力部队。

话说王莽的主力部队受到重创之后,再也无力镇压农民起义。起义军很快便席卷了全国各地,同时,各个地区的地主豪绅也与农民军一起反抗王莽。王莽最后只能派兵驻守在洛阳和长安。此时,王莽手下的将领要求王莽发钱给士兵,鼓舞士气。但是王莽只给每个将领发了一点点钱,将士们非常不满,士气低落。绿林军在取得昆阳和宛城战争的胜利之后,兵分两路:一路由王匡率领向北攻打洛阳;另一路由申屠健和李松率领攻打武关和长安。不久之后,王匡便攻下了洛阳,并活捉了太师王匡。绿林军在洛阳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申屠健和李松攻打武关时,朝廷守将朱荫投降,其他将领被绿林军斩杀。随后,绿林军连战连胜,打到了长安城。长安城内的老百姓纷纷响应。王莽兵力不足,便将监牢内的犯人编入了军队,这些犯人一出来便各自逃走了。最后,在绿林军的猛烈进攻之下,王莽兵败被杀。经过七年的战斗,绿林军终于推翻了王莽的暴政,取得了胜利。绿林军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从王莽这方面说,是因为王莽的暴政不得人心,官军中很多士兵都是被迫参战的,毫无士气,这点在最初的云杜之战和后来的昆阳之战、长安之战中可以看出来;而从绿林军这方面说,是因为绿林军的首领懂得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懂得鼓舞士气,这点在云杜之战依靠山地作战及昆阳之战,用小股部队牵制敌军然后再等待援军,这一系列的战争中可以看出来。绿林军的胜利也印证了孙子所说的,将不利条件变为有利条件及战斗中士气的重要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