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兵王宜升、陈兰藩携带3具水雷泅水靠近“出云”号,在破除防雷网时,惊动了舰上的日军,两人设置好水雷引爆装置后迅速撤离。
王宜升、陈兰藩等6名潜水员趁着夜色悄悄地潜游到“出云”舰的尾部,计划以水雷炸坏其动力装置,再由飞机投弹炸沉它。
水雷爆炸了,可惜威力不够大,没能把“出云”舰炸沉,“出云”舰尾部被严重炸损,捎带着炸死了4个日军士兵,炸伤8人。
陆军方面。
8月14日,88师262旅的524团携当时中国军队唯一的一支成建制的装甲部队——蒋某人从税警总团强行分出去的一个战车连——向汇山码头发起决死猛攻,但最终依旧未能如愿!
后世网络上曾经有一张照片,拍得是中国战车连最后一辆坦克,在通往汇山码头的街道上,孤零零地向码头上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发起决死进攻时,被日军击毁前一分钟的真实影像!
据说拍摄者是一名日本随军记者。
虽千万人吾往矣,何其悲壮!又何其令人痛心!因为当时的中国军队根本就没有“步坦协同”这个概念!
步兵不会保护坦克侧后,坦克又只知猛打猛冲,完全与步兵脱节,最后就是被各个击破,功败垂成!
在民间。
早在1932年“1。28淞沪抗战”时,当时的“民国第一杀手”王亚樵就组织水鬼队向“出云号”多次出手,用水雷、用炸药,最终只是炸伤了它的推进器!
“出云号”多次遭袭,数次受创,但由于其结构坚固,直到淞沪会战结束,这个“打不死的小强”仍停泊在黄浦江上,令无数中国人为之扼腕痛惜!
然而痛惜归痛惜,但从上面的一系列历史记载来看,当时的中国军队勇则勇矣,却根本没有任何的配合和协同,海陆空三军各自为战,你打你的去打我的。
尤其是陆军,简直就是一言难尽!
但不管怎么样,先辈们抵御外侮,不惧牺牲的精神,仍是我们这些后人们应该尊敬和铭记的!
现在,也许是海军特别陆战司令部被炸的这件事,让出云号嗅到了危险的信号,这头老乌龟竟然打算离港跑路了。
所以,留给张启的时间极为有限,他必须在其离港前登上该舰,否则一旦让它离开黄浦江驶入大海,再想追上可就千难万难!
。。。
改装的黑铁95式两轮摩托车,沿着后世的中山路向北疾驰,在这个时代并不怎么理想的路况上,时速已经达到了80公里
小时的极限。
3分钟后,摩托车从华懋饭店楼下呼啸而过,在沿途的人们根本就没有反应过来时,已经穿过了外白渡桥,拐上了后世的长治路。
1250CC排量的发动机气缸在满负荷工作时,发出的巨大轰鸣声足以将沿途百米之内的人们全部“炸”呆。
路上的人们纷纷咒骂着跳到路边,以躲避张启这个“疯子”,而一些二世祖们见此情形顿时两眼冒光,从此人生便有了一个新的追求目标。
5分钟后,张启拐入沭阳路转东大名路,过了高阳路口后,前方开始出现了日军的街垒防御工事和警戒士兵。
这里的路况已经变得十分糟糕,两个月前88师和战车连就是从被日军阻在了这里,街道两旁的的建筑大多已经被毁,牺牲的国军士兵尸体已经在路是上化作了白骨,那些烧得黑不溜秋的铁疙瘩的便是被日军摧毁的国军坦克。
当摩托车的轰鸣声从远处快速接近时,守卫街垒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士兵还以为是天上来了飞机,但他们仰头看了好一会却什么也没发现。
因为张启已经拐进了北外滩,沿着江堤继续前进,“出云号”那庞大的舰体就在600米外的码头泊位上,正从岸上往船舱里运送最后一批物资。
码头上的日军很快就注意到了从河堤上快速接近的机车,尽管还隔着400多米,而且中间还有四五道铁丝网阻拦,但日军还是射来了警告的机枪子弹。
“哒哒哒哒!”
率先设计的是一挺歪把子机枪,子弹擦着张启的头皮和耳朵“啾啾”而过,此时他距离出云号已不足300米,距离码头上的铁丝网100米不到。
当码头上第二梭子弹射来时,张启忽然车头一歪,连人带车冲进了江水中,消失不见。
不管是水上还是岸上的日军俱都一脸懵逼,心道那个骑车的家伙莫非是脑子有病?
于是各类机枪子弹向着张启消失的江面扫了几梭子后,便不再理会。
但有谨慎的军官,还是把这件事情报告给了出云号上的长谷川清。
这老鬼子听到报告后也是胆战心惊,急令出云号立即结束物资输送,收起船锚启航离港,开往吴淞口与那里的加贺、凤翔航母编队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