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残月轩小说网>烽火江山情最新章节 > 第十一章 兔死狗烹(第1页)

第十一章 兔死狗烹(第1页)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朝廷动的“十面张网”行动取得重大胜利,各路“流寇”或灭或降,眼看形势一片大好。

然而,到了九月二十二日,塞外的清军突然兵分两路,从长城墙子岭和青山关破塞而入,动了第四次入塞之战。形势突然急转直下。

清军的这次入派自然有他们的盘算,他们想趁明廷的一片乱局一举突入关内。

之前杨嗣昌给崇祯提出的总战略是“攘外必先安内”。他主张对关外的皇太极议和,以“剿寇”为主。但是,和“蛮夷”议和这种事,在明朝的政治环境下搞起来是千难万难的。杨嗣昌在崇祯十一年三月就开始派人和皇太极联络议和的事,皇太极也表示愿意议和。但朝中“清流”派的大臣们则反对议和,还把杨嗣昌比作大明朝的“秦桧”。在这种情况下,崇祯要是支持杨嗣昌议和,就等于成了宋高宗。这还了得,如此关系到朝廷的大事岂能儿戏?因此,崇祯一时半会儿下不了决心,这一拖二拖最终拖来了清军的进攻。

八月间,皇太极任命自己的十四弟多尔衮为总指挥,指挥六万八旗大军和两万蒙古兵,开始了第四次南征明朝。到了九月下旬,清军绕过宁锦防线,到达蓟州镇境内,长城随即被攻破。而明军此时大都集中在中原、陕西“剿寇”,蓟州方面防卫力量不足。蓟辽总督吴阿衡仓促上阵,在墙子岭一战便丢掉了身家性命。清军在短短十天内就打到了北京郊区的牛栏山,形势万分危急。

此时的崇祯慌得一批,赶忙下诏让各地兵马前来勤王。

最先赶到北京的是离得最近的宣大总督卢象升。

卢象升的老爹刚刚去世,他本来正打算回家“丁忧”。但清军突然入塞,他只好暂时放弃“丁忧”,带着宣大的二万多兵马入卫京师。崇祯一见卢象升来了,仿佛看到了救星,马上召他进宫,还封他为总督天下勤王兵马大元帅,赐尚方宝剑。

老卢这人也是个直肠子,陛见崇祯的时候杨嗣昌也在场,他却当着杨嗣昌的面就问崇祯:朝廷是不是在和“东虏”议和?臣坚决反对议和,谁议和谁就是秦桧。这一下把老杨给整得是下不来台。幸亏崇祯及时打了圆场,说了一堆“外人议论,不足为信”之类的话,才把这个尴尬的场面给应付了过去。

老杨和老卢从此就互相心存芥蒂了。

第二天,率军出征,老杨跑去送行,说清军野战能力强,让老卢不要轻易跟他们野战云云。但老卢本来就认为老杨是主张议和的“投降派”,所以这话在他听来就是要他不要跟清军真打,以方便议和。所以,他就把老杨的话当屁给放出去了。老卢率军夜袭清军大营,结果统率关宁军勤王的太监高起潜拒不配合,导致老卢作战失利。于是老卢对老杨就更恼火了。

十月十七日,老杨亲自跑到老卢军中,商讨下一步的部署。会上,老卢彻底和老杨翻了脸,说老杨一心议和,“沮师养寇”,还阻挠高起潜跟自己一起作战,既然这样,老子就不干了。老杨也怒了,说我既然这么罪大恶极,你不是有尚方宝剑么,有种你就砍了我啊。

老杨此时已经升任内阁次辅了,显然过了尚方宝剑能砍的人的上限。老卢没办法,只好要求和高起潜分兵作战——你们不想打,我自己打总可以吧?就这样,总督天下勤王兵马的卢象升,能指挥的就只剩自己带来的宣大的部队二万人。老卢就靠这二万人,从十月下旬和清军一直打到十二月上旬,不但兵越打越少,而且粮饷和御寒的衣物也没人管。老卢几次给兵部求援,兵部不但没有任何回应,反而又几次抽走老卢的兵马去其他地方驻防,给他来了个“釜底抽薪”。到了十二月中旬,老卢身边只剩下了五千冻伤饿瘪的残兵了。十二月十二日,清军以优势兵力在巨鹿县贾庄将老卢团团围住,老卢拼命求援,然而高起潜的四万人马就在五十里外按兵不动,眼睁睁看着老卢战死沙场,全军覆没。

一代名将“卢阎王”,就这样在“内外夹击”之下见了他并不想见的真“阎王”。

老卢战死后,老杨一直不肯承认他就是战死的,甚至凡是说老卢是战死的人,都被下狱酷刑伺候。一直熬过了八十天,卢象升的遗体才终于得以下葬。然而,因为老杨的阻挠,老卢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任何抚恤和褒奖。直到杨嗣昌死后,真相大白,崇祯才给了卢象升追赠了荣誉。

老卢是没了,但仗还得打啊。崇祯也不想打,但他能做得了皇太极的主吗?他想来想去,又任命率军前来勤王的陕西巡抚孙传庭为总督天下勤王兵马大元帅。

孙传庭和洪承畴是在十月间得到勤王的圣旨,率领了五万秦军精锐出潼关,紧赶慢赶,总算跑到了京畿来勤王。没想到,到了北京之后,崇祯突然下旨,让洪承畴接任蓟辽总督,带去的五万秦军精锐也都改驻京畿,不再回陕西了。

老孙一听就急眼了——眼下陕西的“流寇”这都快剿完了,再加把劲就全灭了,现在皇帝把陕西的军队调走,岂不是给了“流寇”咸鱼翻身的机会了?

崇祯此时脑袋里不知是不是已经乱成一团浆糊了,就是死活不同意老孙再次回陕。

到了崇祯十二年(1639年)三月,清军在冀鲁两省扫荡掠劫了半年之后,终于撤出了长城。老孙一看清军走了,就上书崇祯,要求带兵返回陕西,没想到崇祯却听了杨嗣昌的建议,任命老孙为保定总督,不让他回陕西了。

老孙又气又恼,却又无可奈何。他心想,老杨你这老小子,你看“流寇”打得差不多了,就把我给调走,好让你的熊文灿来下山“摘桃子”是吧?于是老孙以耳朵聋了为由,上书辞任。

还真别说,这次老孙连气加病,耳朵是真的聋了。可老杨岂能放过这个整他的机会?马上跟崇祯撺掇说,老孙根本就是心怀怨恨,假装生病,违抗皇命。崇祯一听也怒了,不分青红皂白,就将老孙下了诏狱。

而曾经打得高迎祥、张献忠闻风丧胆的祖宽,也因为清军攻济南时救援不及,被崇祯也给砍了。

就这样,到了崇祯十二年的春天,最让“流寇”害怕的几个人——洪剃头、孙传庭、卢阎王以及祖宽,调的调,关的关,死的死,突然间就都没了。还没出征,内部就先瓦解了。

在崇祯年间,清军(包括后金时期)曾五次破长城入塞掠劫,每一次都对明末农民战争的进程造成了很大影响——第一次入塞时,大批勤王边军哗变加入义军,使义军战斗力暴增;第二次入塞时,崇祯迫于边患的压力,仓促同意了招抚,致使车厢峡的义军得以逃出生天;第三次入塞时,崇祯为抵御清兵,将对“流寇”无一败绩的卢象升和祖宽调往北方,使中原“流寇”得以东山再起。而第四次的入塞,可以说影响最大,直接使明朝方面损失了对“流寇”战绩最好、威慑力最强的几个统帅。从此以后,再没人能压得住“流寇”了。

除此之外,第四次入塞还对明朝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损失,又迫使崇祯决定新增军队七十三万人,为此又决定加征“练饷”七百三十万两银子。加上之前加征的“辽饷”五百二十万、“剿饷”二百八十万,“三饷”合计加征已经达到了一千五百多万两,再加上每年的“正赋”四百万两,明朝每年征收的税收已经达到了近两千万两银子。而这些赋税绝大部分都落到了无权无势的农民头上,让他们根本无法生存,只能逃亡他乡,或者干脆加入“流寇”。

就这样,崇祯又为自己制造了更多、更庞大的“流寇后备军”。从此,“流寇”问题再也没有解决的可能了。

一场新的风暴已经在酝酿之中。

此时的张献忠,虽然已经接受了招安,在谷城休养生息了一年多,但日子并不好过。一方面,他不听朝廷的调遣,朝廷也不给他饷,光靠谷城这屁大的地方要养活两万多人马实在是扛不住;另一方面,由于他的“流寇”身份,即使在招安之后,还是被明朝官员们视为“异类”,不但处处排挤,还成天对他敲诈勒索。尤其是熊文灿和坐镇谷城监视张献忠的湖广巡按林铭球,更是贪得无厌。老张这些年抢掠来的钱财,这一年多就被这些狗官敲去了大半。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哇?

而在明朝这边,对他的防范之心也在不断增强。一开始杨嗣昌为了自己的利益,还在极力维护张献忠,南京兵部尚书范景文曾上书崇祯要求对张献忠“早做处置”,还被杨嗣昌骂了个狗血喷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杨也感觉到了张献忠不太靠谱。等到清军退出长城之后,老杨就开始谋划要对老张“相机处置”了。

他一面调动京营劲旅南下湖广,一面调动陕西军队出商洛,一面调动四川军队入郧阳,再加上襄阳的左良玉,对谷城的张献忠逐渐形成了合围之势,傻子都能看出来朝廷这是要干嘛了。

老张很快就嗅出了一股不寻常的味道。

崇祯十二年五月初九,张献忠在谷城正式起兵,宣布重新造反,把林铭球宰了。把敲诈过他的明朝官员的名字和收钱的金额都写在县衙对面的墙上,又让人誊抄了几十份,到处散。然后下令放火烧城,随后他便带着人马向西进入武当山区,奔房县去也。

为什么要奔房县呢?因为罗汝才接受招安后就率部驻屯在房县境内。老罗和张献忠一样,也是不受朝廷整编,不听熊文灿的调遣,而且也没少被明朝官员敲诈。老张起事之前,两人就有过秘密的联络,约定一起起事。现在老张真的带着人马来了,罗汝才马上也宣布起事,两人合兵一处,一下有了四五万人马,很快拿下了房县。这样,无论是西经郧阳入陕西,还是南下夔州进四川,道路都已被打开。

再说张献忠重新起事的消息传到襄阳,坐镇襄阳的熊文灿当时就吓尿了。他很清楚,尽管自己招抚张献忠的事是经崇祯点了头的,但以崇祯的尿性,这锅一定会扣在自己头上。而且自己收老张的钱收得最多,现在老张把名单都列出来了,自己在头一个。这要追究起来,妥妥的菜市口走起啊。

怎么办?老熊想来想去,决定先捂盖子,暂时封锁张献忠起事的消息,然后争取时间打个胜仗再上报朝廷,自己也能减轻点责任。可是杨嗣昌调来的各路兵马还没有完全到位,他眼下能用的只有驻扎在襄阳的左良玉部。

可左良玉一听要他出战追击张献忠,当时就不干了——老子当时就说了不能相信这帮“流寇”,你收了老张的钱,就一门心思要招安。现在好了吧?被我说中了吧?你搞出来的烂摊子,我凭什么帮你收拾?于是乎,老左一会说天气太热,不宜用兵,一会又说这一路上全是大山,运粮不易,总之就是不肯出兵。一直拖到六月底,老熊真的急了,祭出崇祯赐的尚方宝剑,老左才有点害怕,勉强同意了出兵追剿。

七月中旬,老左磨磨蹭蹭地终于从襄阳出兵了。没想到才走了几天粮食就供应不上了,士兵只好到处摘野果充饥,一个个饿得东倒西歪。好不容易跑到了房县,听说“流寇”在房县以西八十里的罗睺山,于是又跑去打罗睺山。义军在罗睺山早就设下了营垒,以逸待劳,官军则是又热又饿,又累又乏,一交手就被打了个大败。此战,一万多官军被消灭,左良玉拼死力战才侥幸脱围而出,带着一千多残兵败将狼狈逃到了房县,连朝廷赐给他的总兵印信都跑丢了。

左良玉惨败罗睺山,老熊的盖子再也捂不住了,只能如实上报朝廷。果不其然,崇祯闻讯大怒,马上下令将熊文灿逮京问罪,最终在菜市口将老熊斩。

老熊被逮之后,还没等崇祯想好接替的人选,杨嗣昌就主动上书请求到前线督师了。

杨嗣昌为什么这么积极呢?

前面咱们提到过,熊文灿是崇祯和杨嗣昌共同看中的,现在老熊把事情彻底办砸了,就等于扇了崇祯和杨嗣昌的脸。但皇上的脸是不能扇的,这道理大家都懂,于是朝中的“清流”们就开始集火攻击老杨,弹劾他的奏章如雪片一般。老杨心里清楚,自己被攻击成这样,还能平安无事,靠的就是皇上的宠信。现在这个关键时刻,自己如果装死没有动作,或者干脆辞官回家,都会让皇上对自己极为失望,下面就别想平安落地了。

因此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主动请缨督师,这样才能让皇上感觉到自己的忠心,也才能为皇上减轻压力。

果然,老杨自请督师的折子一递上去,崇祯“龙颜大悦”,马上准奏。除了赐督师印信、尚方宝剑这样的例行流程外,崇祯还亲自设宴为老杨践行。为此他还写了一诗赐给老杨,把老杨感动得不要不要的,恨不得肝脑涂地以报皇恩。

崇祯十二年九月初六,内阁次辅杨嗣昌奉旨督师出京,一路上日夜兼程,于十月初一到达了前线指挥部所在地襄阳,并立刻开始着手部署围剿张献忠。

一场大战即将来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