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徐南平院士,1961年4月出生于安徽桐城。
桐城现为安徽省所辖的一个县级市,由安庆市代管,地处安徽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
桐城东邻庐江、枞阳县,西毗潜山市,南抵怀宁县和安庆市郊区,北与舒城县相连,北至省会合肥9o千米,南邻安庆市68千米。。
桐城历史悠久,夏商时期属扬州之域,周置桐国,后历经吴、越、楚等国的统治。
秦为舒县,隶九江郡,西汉初为枞阳县,后改称舒县,东汉属舒和龙舒侯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名称和隶属关系多次变更。
隋初为枞阳县,开皇十八年改为同安县。唐至德二年,因忌安禄山叛唐,改同安县为桐城县,此为桐城县名之始。
北宋初年属舒州同安郡,南宋属安庆军,后属安庆府。
元代属江淮行省、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安庆路。
明初属宁江府,洪武六年属安庆府,直隶南京。
清初属江南省安庆府,康熙六年属安徽省安庆府。
民国元年直隶安徽省,后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
1949年属皖北行署安庆行政区,1952年改属安徽省安庆行政区,1968年始隶安徽省安庆地区,1988年隶属新的安庆市,1996年撤县设立县级市。
桐城人文底蕴,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归聚作家千余人,绵延2oo余年。
其“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以及“义理、考据、辞章”的治学门径,影响深远。
桐城派文人还躬身力行办教育、设馆授徒,促进了当地文化教育的展。
桐城名人辈出,先后涌现出“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方以智,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美学大师朱光潜,哲学大家方东美,革命家、外交家黄镇,计算机之父慈云桂等众多名人,还走出了近3ooo名博士、近2o名院士。
桐城文化遗产丰富,这里有桐城文庙、文和园等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还有东大街、北大街等多处安徽省历史文化街区,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落。
如世家大族的宅第、传统民居、古桥等,这些都是桐城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例证。
桐城有着传统美德,六尺巷的故事彰显了“礼让和谐、亲仁善邻”的传统智慧,成为人们处理纠纷的生动范例,其蕴含的精神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中,体现了桐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传承。
出生地解码
桐城作为徐南平院士的出生地,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多方面的影响。
桐城是“桐城派”的源地,有着崇文重教的深厚传统,享有中国“文都”之誉。
这种文化氛围的长期熏陶,使徐南平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滋养,培养了他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术的浓厚兴趣,为他日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历史上桐城教育达,曾有桐城中学等一批优秀学校。
这些学校拥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徐南平在此接受教育,无疑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有助于他日后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
桐城人才辈出,先后走出了众多院士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杰出人才。
这些前辈们的成功事迹,激励着徐南平努力进取,为他树立了奋斗的榜样,使他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追求卓越,以成为像他们一样优秀的人才为目标,激了自身的潜力。
桐城的地域文化孕育了桐城人勤奋刻苦、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性格特点。
这种地域性格在徐南平身上得到了体现,使他在科研工作中能够不畏困难,持之以恒地进行研究和探索,不断攻克技术难题,为我国陶瓷膜产业及材料化学工程学科的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院士求学之路
1978年o9月—1982年o6月,徐南平就读于合肥工业大学无机化工专业本科,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2年o9月—1985年o4月,徐南平就读于上海化工研究院无机化工专业研究生,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6年o2月—1989年12月,徐南平就读于江苏省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并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徐南平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在合肥工业大学无机化工专业的本科学习,为徐南平打下了坚实的化工专业基础。
合肥工业大学化学工艺系有着优良的教学和研究条件,专业课程设置全面,师资力量雄厚。
这使他系统地学习了无机化工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了其对化工专业的浓厚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上海化工研究院攻读无机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期间,徐南平有机会接触到更前沿的科研项目和先进的研究方法。
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科研和工业基地,化工领域的研究资源丰富,学术交流频繁。
在此期间,他能够紧跟行业展动态,拓宽学术视野,了解到无机化工领域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研究热点和实际需求,为其今后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奠定了基础。
在南京化工学院攻读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时,徐南平专注于化学工程领域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在化工专业的造诣。
博士阶段的学习要求他具备更高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撰写博士论文,他在专业领域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体系和学术观点,为日后在陶瓷膜及膜材料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提供了有力保障。
徐南平先后在不同院校求学,这种经历使他能够汲取不同学校的学术营养,接触到多元化的学术思想和研究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