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蟾县,方家。
此刻虽是清晨,方家门口已经堆摆了一些丧事器物,几个妇人正在摆放这些东西。听得一声吆喝,几个男人则正在扛着些器物过来,挡着路的第二春秋与赵辞赶忙闪开,给他们腾出路。
这些人中有几张面孔与方苗儿的父母有几分相似,应该是方家的亲戚。
不同于昨夜的李家,小门小户哪里能独自办得出那般的丧宴,这些丧事什物,都是几家一起凑出来的,连人手都是亲戚邻居一起互相帮忙。
亲人离世正当悲痛,哪能再让他们忙这忙那,若是悲痛恍惚之下再出了些岔子,岂不是雪上加霜?于是这些活计都是亲戚邻居们做的,连方家在城外的田地,过去打个招呼,隔壁田的农户也会帮着打理两天。
一对前来帮忙的夫妇,正安慰着方苗儿的父母,只是安慰着安慰着,不觉双眼通红,竟是潸然泪下。想来是昨日方苗儿所说的,上个月孩童夭折的二叔,此刻被勾起自己的伤心事了。
这是艰难求生者的聚团取暖,也是感同身受者的安慰扶持。
见到第二春秋与赵辞两人,屋内的方苗儿父母急忙站起身。昨夜只顾着伤心,今日方知这二人还是县令大人的同窗,便赶忙出来行礼。
第二春秋二人自然赶忙扶住两人,说是来吊唁的。
方苗儿的父亲叹息一声,自家女儿昨天才被两位侠士救了性命,可转眼没多久,还是遭了不幸,死法也与一个月前她的堂弟如出一辙,想来这是他们方家的命。
随后方苗儿的父亲感谢第二春秋,自家不识字,也没本事供这孩子入书院,孩子闲来无事就拿根树枝在家中泥地上胡乱写写画画,最大的梦想是写自己的名字,第二春秋好歹在孩子生前算是圆了她这个梦想。
对于方苗儿父亲的感激,第二春秋心情复杂无言以对,只能移开目光,观察周围。
金蟾县,方家所在的这条街大抵都是些穷苦百姓所住,房屋极简。与其余街巷的建筑相差甚远,更不用说是昨夜所见的李府了。
好在房屋之外的空间较为宽阔,方家便把那些物件都布置在了屋前空地。而屋内,正中放着一张席子,上面躺着的,是换了身洁白衣裳的方苗儿。
“怎么不是棺材?”赵辞心直口快了些,想到了便脱口而出。
方苗儿父亲有些愧疚,棺材这东西,亲朋好友间也凑不出来,平日里奠匠虽与他关系不错,但最次的棺木也要五两银子,他们买不起。
“买不起就与我讲啊!老方,怎么不早通知我?”
一个声音从不远处传来,众人望去,却是奠匠背了一口棺材来到了这边。第二春秋瞧了一眼,这棺木上画了几道纹路,纹路中隐隐有灵念流动,与先前存放莫回头颅的一般无二,应该也是能保棺内尸体不腐。
方苗儿父亲摇头推辞,原来是他见奠匠这两日都忙于李家的丧事,他们小门小户,又怎么敢与李员外家相争,去麻烦奠匠。
奠匠摇头:“没有这个道理的。寿材我放这了,这口寿材至少能保小苗儿数年内身躯不腐。”随后奠匠叹息道:“昨日才见过小苗儿,没想到转眼之间就······唉,记起来这孩子想认字,前些日子来我铺子周围转悠了半天,就为了看寿材上面写的寿字,当时我还训斥了一声。”
看着奠匠放下棺材,方苗儿父母却连连推辞,这种棺材以往在奠匠的铺子里至少卖三十两银子,他们又哪敢要?毕竟那些丧事什物用完了能还回去,这棺材却是要跟着下葬的。
“这种东西怎么还能推推攘攘的?让你们收下就收下,我一早赶工做的,再好铺子里却也没有了。”
方苗儿父母便收下了棺材,赵辞和第二春秋帮着一块抬进了屋内,将方苗儿的尸体抱入了棺中。
这时,先前在屋内安慰方苗儿父母的夫妇过来向奠匠致意,奠匠问了声如何。
原来,这方苗儿二叔家儿子夭折后,而城中一屠户也丧了幼女,得知后愿出三十两银,想让两家孩子在黄泉路上结个伴。他们家同意了,便找奠匠办了一场冥婚。
至此,屠户对他们家也算有所照拂,屠户颇富,方苗儿二叔家在城外,家境贫寒,算是入赘,两家结了这么个“阴亲”。
奠匠嘱咐道:“往后你们也算是亲家,两边坟头在一处,祭奠幼子时也别忘了他们家。你家孩子好食肉,却也别忘了他们家闺女只吃素食,别弄混淆了。”
两人自是连连点头:“难为谭师傅记得这些。”屋内的第二春秋却是听得眉头直皱,这奠匠似乎知晓诸多孩童兴趣喜好。
这时,听到谈话的方苗儿父母对视了一眼,方苗儿的母亲走过去,有些犹豫地问道:“谭师傅,刚听到丁字街李员外家的孩子缺个会照顾人的伴读?我家苗儿也一直想识字,年岁虽然大了些,但很会照顾人。还望谭师傅牵个线,若是事成,报酬自然少不了。”
听到方苗儿母亲的这句话,一旁的赵辞脸色一沉,转头望向奠匠那边。一旁的第二春秋却只是微微皱眉,在低头沉思。
而方苗儿的二叔也在一旁道:“是啊,听说李家愿意出千两为他们家小儿子找伴读。苗儿这孩子好像还和他们家小儿子认识,不如······”
奠匠却是看了眼第二春秋与赵辞,随后摇头道:“你们忍心让小苗儿在地下也得给人为奴为仆?此事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