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三郎自元宵后,便经常被方婆子追问感情生活,惹得他脸色通红。
承认喜欢也不是,承认不喜欢也不是,只在县里待了几天后,甩手回村,说要回村里准备干活去。
方婆子有点摸不准袁三郎的意思,拉着袁未问道:“你三叔到底看上人家没有?”
袁未捂着小嘴笑道:“奶,你就和三叔说,你准备找个官媒到孙宅问问,看他什么反应!若是点头自然就是有意了!”
方婆子觉得这主意不错,一试就知道他心意。
去年袁三郎就开始相亲了,相了好几个他都不点头,若是这还不点头,她就不管他了,方婆子如是想。
而袁未自元宵节后,也是处处探袁三郎的口风。
要说她三叔对那姑娘没意思,她是不相信的,也正是这样,袁三郎才受不了的。
虽说回村干活,但袁三郎还是隔三差五地来县里。
不是今儿来给方婆子等人送鸡蛋,就是来县里买粮种。
到了二月二后,点心铺子里加盖了一个小厨房,村里也准备开工建房了,袁三郎更是来县里来的勤,今日买砖石明日买瓦当,顺带去木匠铺子订做家具。
胡氏在县里不干活,闲着心里慌,便主动回村做饭。
本身盖房、春耕就是重体力劳动,不好好吃饭怎么顶得住?再加上盖房时,也约定了要给干活的人提供中饭和晚饭,没个人在家做饭还真不好弄。
袁二爷也知老二两口子要个孩子不容易,加上手里有钱,便又雇了村里一个干活利索的妇人来帮忙,洗衣做饭拾掇菜园子,一天给十个铜板。
虽比不上在旁边建房的那些工人,但这薪水很丰厚了,消息一出来,那村里好些妇人都来袁二爷家里报名。
最后袁二爷选了一个村里相对来说比较贫的,家里上上下下只有四亩田地,孩子却养活了三四个的妇人。
要说这妇人的丈夫也不是不勤快,只是祖传的贫农,又加上孩子养的多,一家子挣得没有花的快罢了。
袁二爷也是好心,能拉一把就拉一把。
就这一样,村里说啥话都有,有羡慕胡氏的,说她这年纪不大,娘家也不显,如今嫁了人倒享福了,就差赶上当少奶奶了。
也有眼气的人家,样样要比着过,有那腰板硬的媳妇,看到胡氏怀孕了这般享福,便话里话外的说给婆婆和丈夫听。
再看到袁家盖新房,也叫着要把家里的房子翻新一下,每到这时候,就会被家里的男人一通作,“人家现在啥条件,咱家又是啥条件?你要是能耐,你去琢磨两个好吃的吃食来?”
再者看到给袁二爷家干完活的袁三贵家的婆娘,总要说上一两句酸话,
“三贵家的!下工了啊!如今你家跟着二爷家可算挣大钱了,盖房子一天就是十八个大钱,你自己又能挣上十来个大钱,这吃剩的菜蔬还能叫你带回家来,可真是占了大便宜了。”
袁三贵家的婆娘也是个嘴笨的,每到这个时候都只是一边笑一边解释:
“没挣多少钱的,这工期没几天就要结束了,以后也用不上我了,至于这青菜,都是我从自家地里摘来的,白给干活的人吃的,二爷让我拿回家,不然放到明天也败味了。”
这样的话听得次数多了,袁三贵家的也学会不搭理了,只笑笑从这些人的家门口路过。
村东边张屠户家的最近常往袁二爷家送猪肉,今晚看见她下工回来又听着酸话了,便宽慰她道:
“他们这些人就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咱把日子过好,比啥都强。”
袁三贵家的笑着与她点点头,道:“嫂子,我省得的,听得多了,我也就懒得再与她们说了。”
张屠户家的看她面上带笑,完全没被那些话影响,便道:“大丫二丫两个在家里带着弟弟们,还要砍草喂鸡喂鸭也是忙得团团转,你快回去看孩子吧。”
袁三贵家的点点头与她告别。
一连二十多天,忙完了盖房,紧接着开始忙春耕,今年袁二爷有经验了,提早就将要用的耕牛预定了,犁完了袁家村附近的,又就去犁荒山那边的几亩水田和旱地。
忙里偷闲,将家里的茶叶移到那边山上去,有松树林的那块山头家里孩子不让用,那就挪到隔壁山上,顺道让人将土坯房盖出来,等春耕过后,寻两个长工,再好好打理这两座山头。
袁未几个孩子在年二十的时候就开学了,新的一年,她和两个弟弟都升入了内舍生,一起入读内舍生的学生里,还有沈述沈淳两兄弟。
原本外舍生里成绩中下等的学生,有些直接没再过来,有些人则被刘夫子留在外舍生里再读一年。
古代私塾的教育颇有些因材施教的味道,因为学生之间的学习进度不同,夫子给众人授课的内容也不会相同。
多半时候,都是几人为一组进行讲课,袁未和两个弟弟并欧阳睿自然是被分在同一批的,只是让袁未没想到的是,沈淳居然和她分在同一组。
要知道这沈淳已经在他们镇上的私塾读了三年了,进入内舍生后,6夫子考校了他的学问,觉得他天资不错,但基础不牢,想要从头教他一遍。
许是袁未在书院的声名在外,6夫子经常在课上提问袁未,一道问题,袁未回答完之后,6夫子还会提问沈淳可有补充的地方,偏偏这人还能答上那么一两点她想不到的内容,这就让袁未对他刮目相看了。
自从来到旌德书院,袁未也是处处要强,这时感到压力之后更是认真读书,沈淳有时会不长眼地凑到袁朝身边小声问道:“你姐平时就这么认真的学习吗?下课了都不挪下位置?”
袁朝看了坐在隔壁的袁未一眼,狠狠点头,“她一直都是这样,只不过她只在书院里学习,回到家是不学的。”
是的,袁未之所以回家不学习,是因为她太忙了,除了忙着开铺子里的点心,还要忙着设计新店铺的陈列,连袁朝袁晨两小子的功课都很少过问了。
县衙建设新码头的告示已经下来了,同时出售码头旁边地皮的告示也已经下来了。
方婆子选了又选,最后在鹊渚镇的位置买了一间铺子,神庙镇也选了一间,同时还和周大舅一起合资买了一间。
周大舅最后还是放弃了从家里拿钱来。
一说起这事,周家就吵架吵得不得安宁,周老三家的更是将分家挂在嘴边,周大舅没办法,他离家在外本就不太能顾得上老两口,此时若是因他闹得分家,他又怎么安心,他不能当那个搅家精,最后也不再提这事。
袁大郎见此便回来商议,想着家里原本想买三间铺子的,只是最近开销太大了,把钱全砸到铺子上也不放心,最后便和袁二爷、方婆子等人商议,和周家大舅在鹊渚镇又合买了一间铺子。
袁未见此便道:“那不如我和大舅在一起合买!不用走家里的公账,以后分账也能简单一些,本金我和大舅一人一半,盖成二层小楼,做个小食肆,我负责出主意,大舅家负责打理,利润所得五五分账。”
袁大郎倒是赞成,本就是他这一房的亲戚,以后不和袁二郎袁三郎这边分账,自然更适合一些。
方婆子和袁二爷也都同意,只是这样一来,袁未的口袋也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