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残月轩小说网>考状元学生平板电脑怎么样 > 生死场续4(第1页)

生死场续4(第1页)

痛苦至极。两天了,妻还是昏迷。成来到主任室,诚惶诚恐,汗往下滴,抖抖地说:“我爱人一直昏迷……”主任不理,边走边关门,成走在走廊边上,结结巴巴几次询问乞求,主任用眼睛余光看他,径自工作去了。

隔着玻璃,医生们坐在计算机前敲着字。成被人撵了出去。

“公家”的医生,与众不同,平庸的有公共开支养着,悠闲地发着牢骚;有名的,大伙得求着,不是随便哪个病人能看得上。用着公共的投入,还不断获得公共的“资助”,由公家遮挡着难题,自己挣着稳定的“收入”——而且不断增长。他们有“尊严”地活着。

在私营医院,即使有高的收入,没有这么高的“尊严”生活,高超的医术要为院方尽心工作,为患者全力服务。私营医者为“上帝”工作,公立医生自己是上帝。公立医院的医生,公家给的工资不是报酬,那是应得的福利待遇。干活儿当然要有报酬——额外的报酬。

公立医院像个衙门,越大的衙门越有身份。国家编制的稳定和大医院的优越条件,吸引着人才,技术力量集结,民众对公立医院特有的信任,是私立的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可是,公立不为公。俗话说,人不为己天地不容。公共体系打造不公:集中公共资金建重点,还有更重点,形成金字塔。高处不是寒,是热。高者,少也。医疗体系规模再庞大,还是资源不足,好资源总是稀缺,缺“优质资源”。在塔式结构中,山上、山下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等级分化,固化,医院没有竞争,患者没有选择,只有求。我国许多事情是人为制造差别,制造着尊严和没有尊严。教育也是如此。就业也是如此。

按理,医疗格局分布,只有人口、患病率与医疗服务及地域范围匹配,没有其他;公立医院,是公共服务,只应有体系,不应有等级,更不应在患病的人中分出贵贱。病人还有什么高贵的病人和卑微不幸的病人?这哪是人道?医界还有救死扶伤的意义吗!用金钱来平衡,是经济;用特权来获取,是政治。

每天,成呆在两个病区过道,他害怕离开片刻发生情况不能及时签字耽误处置。这里聚着和他一样的家属,大家交流情况,愁眉不展,偶尔听到某人家属好消息让大伙儿羡慕不已。

没事儿成想自己的事,慨叹自己命不济,想手术前的奔波忧思恐惧,几个月的预约,等待,办理……

想起手术前的谈话,“做不做?”痛苦的抉择,惊恐的犹豫。不如当初放弃。以前医生总是说可以治,应该手术,临了却说有风险,让考虑。回想一段段情节,回味一次次问话,风险是有,但是否有别的意思呢?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一位大姐问:“给了吗?”成问:“什么?”她搓搓手指,拇指擦点食指和中指。

“人没要。”“少了!”“给两千。”“得五个!其他的人还得另给!”

成联想几次见到人家脸不好看话不搭理,事联系起来,恐怕不是巧合吧?

名医,也许当初并不势力,但时间造化,渐渐地,他需要与其身份名声相称相配的身价与回报。

成听妻说过曾单独见了主任。妻给了钱,主任没要。成问给了多少,两千,成觉得不少,当时成觉得大医院规范,不兴这些。或者以为主任不缺钱,图名。现在看来是钱少。

一位业内人士称,多年媳妇熬成婆不易,好时光不多。手术活,尤其是显微手术,上了年纪根本做不了。

多年投资投入,到了收获的季节哪能空耗。大城市房价格高哇,工资够干啥?大家都吃这口儿。如果你没有表示那就是不敬,让人家心中不爽。

他并不会存心往坏里弄,只是他收了钱后,就有了一份责任。

天天呆在一起,大家彼此同情。原来同病房的一位家属悄悄说,她看见手术那天,主任在病房;如果去做手术的话,也没做多少时间。

主任高傲,因为水平高,知名度高,人人求,求的人多,笑脸多,巴结的人聚在眼前,养成了他的“铮铮”傲气,不苟言笑,庄严肃杀。据说先前也不这样,即使从今天判断,也还遗留些痕迹,如地质学考古,可以找到几件化石,或者,生物学发现活化石,看到还活着的古老珍稀物种。例如,主任见到一个特熟的彼此可以“尔汝”的“壮士”,开玩笑,拍后背,握手臂;当见到某上级,满脸微笑,殷勤陪同,领导不苟言笑,他亦步亦趋。

“我看见了,他上厕所,解开裤子……”一个男家属透露“绝密”信息,“他掏出那东西……”看来人们平时对他像神一般的敬畏在经历一些事情之后从高峰跌落到谷底,流露一些情绪,不屑与揶揄。高人让人景仰,是因为有些神秘;仙人被人看透,是因为他混迹尘世。

有一个小大夫,刚刚毕业。这么小的年纪,就能在“大师”的身旁,幸运跟着喝点汤,实属不易。分到这个医院,又到这个病区,在高人身边,当然得有什么关系,不是一般人。但是,年纪轻,没资历,上台少,只能打个下手,干些杂活,得慢慢增长阅历。和大师在一起,偶尔得点儿赠与,如小毛孩开荤,尝到滋味,常想常思,忍耐不住。如果不给享受一下待遇是很不舒服的。

成在妻做完手术后,到处找大夫,求爷爷告奶奶,为昏迷的妻子“寻医问药”。小大夫在办公室,一句话不顺就大发脾气:“谁让你进来的?你××什么东西!”稚嫩的脸一付狰狞相。

成知道这人也进手术室了。

朋友们同事们,陆续得到消息赶了来,都聚在走廊里。唠来唠去,也就那么一点信息。无能为力。大伙几番出去吃饭回来挤在一起陪他。

“回去吧,大家都挺忙的。”成劝众人走,“在这也做不了啥。”挤挤擦擦的,闹闹哄哄的。

不知是哪位医生说,脱离了危险期,让成妻移到病区。病区也有个监护室。

病区走廊大门紧闭,上着门锁。病区监护室每天允许一次探视,只有十分钟,亲人中只能去一个代表。成让妻的姐姐去,姐姐大老远来的,想见妹妹。

成扒门看姐姐穿过长长的走廊,走到尽头,换上白大褂,走进监护室。十分钟,姐走出,泪顺着脸流下,说“人咋这样……”。

成心如刀绞,心急如焚,怎么能看一看呢?他赶在垃圾车通行时挤进去,在清洁工呵斥、追赶下跑到监护室门前。成透过门玻璃,看到妻昏睡,他想看监测仪器数据,却被赶到的清洁工不客气地推搡,——那女人被激怒了,脸紫红地。

他被拽了出去。

病房就不能看一看吗?医院说要隔离,怕感染。隔玻璃门窗观看也不可以吗?

亲人惦念病人,人之常理,应该给个方便,允许时时看看,从法理说,是知情权;从情理说,情感珍贵,人之情不要阻断。不接触,是技术要求,亲人也理解,然而人需换位思考,况且,情没有贵贱。我们常看到一些特殊人物就有特殊待遇。

书者代言:如果新建医院,设计上要考虑,人性化,应允许亲情探视,可安置内外视的玻璃隔离。可说话的,设置方便的通话设备,安装可控的开关。亲人相互挂念,病人也需要温暖和情感激励。

成病区进不去,厕所也去不了,得到外边去。回旅店的厕所洗脸洗手,顺便在外边买报纸,从外边打盒饭。

医院周围有许许多多小“旅店”。成租的那间屋子黑暗破旧,每天50元,——没办法,这里方便,也算便宜。

医院有名了,发达了,带动了“地方”经济,形成产业链。说是旅店,其实是附近居民旧房和搭建房,主人不住,另买房了,或者搬到更便宜的地方去住。好的地理位置,和医院沾了亲,可以出租,多挣钱。医院挣病人钱,花店礼品店挣探视者情感钱,丧服店挣死人钱,旅店饭店挣病人家属钱。旅店,很多不挂牌,不办执照,不缴税。屋子不收拾粉刷,门窗破旧,有的不见阳光。店主到时催款,一天不拖欠,一分不能少,没钱就得走人。店主多是瘦小的男人,或胖大的女人,一色凶恶相,霸气十足,像过去的治安,满脸阴云,呵斥罪犯。炉灶可以用,但是得另交钱。房子尽可能隔出更多间,以便收容更多人。炉灶只有两个,大伙儿串换用。有一次,成给妻炖鸡汤,被来查房的老板娘撞上,罚了10元。有一位大娘晚上走,清了房钱后,东西放一白天也不行,老板娘要往外扔。

成很少去旅馆,每天他都守在病区门口。晚上人少了,他能坐在一排硬塑椅子上休息。他不能离开,妻子在里边,不知死活呢。

他很难再进去,那些可以出入的人似乎都对他保持警惕,冷峻的目光,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他看着门里,渐渐摸清“规律”,那些穿蓝衣的女人是早晚交接。她们是护工,她们经常出入病房,搞卫生,换床单。成隔着门,从缝隙同一个年纪大些的蓝衣女子交谈,让她给捎些东西,比如妻平时喜欢的酸奶,并塞给她200元钱,让她多去看看妻子怎么样,麻烦她照顾。其实,监护室由专门护士护理。家属这种焦虑焦急的心,让人利用,也怂恿医护人员出问题,惯出脾气,医生的红包可能也是这么形成的。

“蓝衣天使”,受人之托,不得不装装样子进去,悄悄找事做然后再出去。

一天夜里,蓝衣说病人醒了,可以吃点东西。成跑到外边买了一堆东西,托她送了进去。

病区一周有两次开放,称探视期。每次半天时间,门大敞开,人来人往,乱纷纷,闹嘈嘈。随礼的人来了,各种做生意的也趁机发广告。这时候医院也不怕传染了,禁忌都没有了。

这个时候监护室还是不让进,但成心存感激,他可以长时间站在监护室门外,透过玻璃窗注视着妻。里边一位白衣天使,一脸严肃,坐在桌前写病历或者做着什么,妻翻身,被子掀开,裸露着身体,天使不理不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